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苏轼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4:24
  自英宗治平到神宗熙宁年间,宋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荆公新学、三苏蜀学与二程理学竞相问世,奠定了有宋一代学术伦理思想的基础,蔚为大观。苏轼伦理思想是蜀学伦理思想和宋代伦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关注苏轼的文学艺术思想,而遗忘或忽略了他的伦理思想。实质上,苏轼的伦理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苏轼的伦理思想既寓于其诗词书画之中,又有着其政论和传统典籍解说的特别载体,故达到了独见与彰显的有机统一。他的诗词直接揭示伦理主题的可谓不少,即便专门描述自然风光、探论历史人物的诗词常常也掩抑不住德性思维的光芒。至于那些重在接橥人生哲理、处世圭臬、道德律令、伦理智慧的政论文章和经学典籍的著说,更是其伦理思想难得的文本。苏轼伦理思想的影响既与其诗词文学作品的影响密切相关,又有其独特的道德文化奥蕴和人生哲学意义。不仅有对儒释道伦理思想的批判和辩证扬弃,更有对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和文艺伦理的深刻阐发,对人生哲学的洞观,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秦观指出:“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苏轼伦理思想的文化渊源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苏轼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社会政治的基本特点
        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北宋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苏轼伦理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儒家伦理思想
        二、道家伦理思想
        三、佛家伦理思想
    第四节 苏轼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儒道佛伦理思想的扬弃
        二、情本人性论的掘发与弘扬
        三、豁达人生观的提炼与信守
第二章 尊主泽民——苏轼政治伦理的实践诉求
    第一节 尚礼治、重德化的政治伦理价值观
        一、尚礼治而明天下之分
        二、重奖赏而慎刑罚
        三、敦教化而致太平
    第二节 "民为国之本"的治国理念与原则
        一、弘扬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
        二、仁政乃以民为本之治道
        三、志在斯民,仁为己任的政治伦理实践
    第三节 尊主恤国的政治抱负和道德实践
        一、"至诚为道"、"至仁为德"的君主道德
        二、天恩深厚,当以死报
    第四节 临事必正的政治伦理品质
        一、不务雷同以固禄位
        二、崇节尚义固其守
第三章 民富国强——苏轼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民富国强的价值理想
        一、对北宋当时经济、社会局势的理性分析
        二、关于经济政治改革的政策主张
        三、藏富于民是兴国之方
    第二节 义利兼重、重民利民的道德追求
        一、"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
        二、重民利民的道德情怀
    第三节 安贫乐道与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
        一、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二、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有道有艺":苏轼的文艺伦理思想
    第一节 苏轼的文艺价值论
        一、文艺的实用价值
        二、文艺的唯美价值
    第二节 艺道两进论
        一、"道艺两进"命题的思想源流
        二、苏轼"艺道两进"命题的基本内涵
        三、"艺道两进"论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穷而后工"论
        一、"穷而后工"论的基本内涵
        二、"穷而后工"思想的地位
    第四节 文艺修养论
        一、道德修养与文艺的关系
        三、作家道德修养论
第五章 "人生如寄":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
    第一节 人生哲学的形上之思
        一、人生哲学的基础
        二、人生哲学的要素
        三、人生哲学的意义
    第二节 苏轼人生境界的三种范型
        一、人生"三立":创造人生的功利境界
        二、任性逍遥:追慕人生的审美境界
        三、返璞归真:追求人生的天地境界
    第三节 人生态度的精神内蕴
        一、旷达的形上内涵
        二、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精神挺立的意义
第六章 苏轼伦理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第一节 苏轼伦理思想在宋代伦理思想之地位
        一、苏学(蜀学)、洛学与荆公新学之比较
        二、情本人性论的独特价值
        三、关于诚之本质、善恶及与性情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苏轼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伦理思想寓于文学的影响之中
        二、传统伦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独特魅力
        三、伦理精神和理想人格的不朽价值
    第三节 苏轼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为官之本在于利民爱民
        二、人生真谛在于乐观理性
        三、处世之道在于超然旷达
        四、生活之道在于构建精神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J]. 范立舟.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5)
[2]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塑造及当代意义[J]. 董以平.  名作欣赏. 2009(12)
[3]苏轼“艺道两进”论与中国艺术哲学的纲领[J]. 程相占.  中国文化研究. 2009(01)
[4]论苏轼的“穷而后工”思想[J]. 宋皓琨.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5]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J]. 卫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6]论苏轼对佛禅思想的扬弃[J]. 刘继红.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9)
[7]进退两难 意趣高逸——苏轼的现实困境与理想人格试析[J]. 张金波.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5)
[8]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J]. 何玉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6)
[9]真骨傲霜 超旷高远——论苏轼的人生态度[J]. 杨俭.  作家. 2008(10)
[10]苏轼人生观的文化解析[J]. 刘彦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000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00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2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