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道德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4:39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脚步。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些优秀的中华儿女能够冲出封建道德的束缚,敢于“睁眼看世界”,放眼全球,为中华民族之命运鼓与呼,使救亡图存成为了时代最强音,严复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生于晚清社会初期的严复,其一生历经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过程。严复早年留学英伦并亲身感受到了中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这使得他对晚清中国积贫积弱这一现状的归因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解读,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他的思想超越了封建士大夫器物观和制度观的层次,而上升到了对封建道德的批判上,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严复置身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其道德思想。文章的研究从严复道德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实践来源为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为严复的专著和译著,进而总结严复道德思想中的“破”与“立”。其中严复道德思想中的“破”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封建教育即八股取士的批判,二是对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的批判,三是对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观的批判。破而后立,严复在认真审视当时社会的国情民情,在...
【文章来源】: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严复道德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渊源
2.1 严复道德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严复道德思想的启蒙和西学渊源
2.2.1 启蒙教育学习传统文化
2.2.2 投身马尾船政学堂学习自然科学
2.2.3 赴英留学奠定西学基础
3 严复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
3.1 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
3.1.1 八股取士锢人智慧
3.1.2 八股取士坏人品质
3.1.3 八股取士滋人游手
3.2 对“三纲”的批判
3.2.1 对“天理”作为世界万物本原的批判
3.2.2 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3.2.3 对“夫为妻纲”的批判
4 严复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新民德”
4.2 “物竞观”
4.2.1 物竞之理
4.2.2 “与天争胜”之理
4.2.3 “合群”之理
4.3 “群己权界”
4.3.1 “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含义
4.3.2 “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关系
4.4 “义利观”
4.4.1 传统的义利观
4.4.2 “两利为利”的主张
5 严复道德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5.1 严复道德思想的评价
5.1.1 严复道德思想的合理性
5.1.2 严复道德思想的局限性
5.2 严复道德思想的启示
5.2.1 良好的社会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5.2.2 良好的社会道德必须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
5.2.3 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01288
【文章来源】: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严复道德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渊源
2.1 严复道德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严复道德思想的启蒙和西学渊源
2.2.1 启蒙教育学习传统文化
2.2.2 投身马尾船政学堂学习自然科学
2.2.3 赴英留学奠定西学基础
3 严复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
3.1 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
3.1.1 八股取士锢人智慧
3.1.2 八股取士坏人品质
3.1.3 八股取士滋人游手
3.2 对“三纲”的批判
3.2.1 对“天理”作为世界万物本原的批判
3.2.2 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3.2.3 对“夫为妻纲”的批判
4 严复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新民德”
4.2 “物竞观”
4.2.1 物竞之理
4.2.2 “与天争胜”之理
4.2.3 “合群”之理
4.3 “群己权界”
4.3.1 “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含义
4.3.2 “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关系
4.4 “义利观”
4.4.1 传统的义利观
4.4.2 “两利为利”的主张
5 严复道德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5.1 严复道德思想的评价
5.1.1 严复道德思想的合理性
5.1.2 严复道德思想的局限性
5.2 严复道德思想的启示
5.2.1 良好的社会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5.2.2 良好的社会道德必须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
5.2.3 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01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0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