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德性悖论及其消解之道

发布时间:2021-03-05 09:45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文章来源】:道德与文明.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德性悖论
二、“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的挑战
三、“德性悖论”之消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仁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三[J].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知识、意见与美德——柏拉图的《美诺》[J]. 黄俊松.  现代哲学. 2013(02)
[3]孟子如何“道性善”?——孟子与告子的人性之辩及其不同取向[J]. 丁为祥.  哲学研究. 2012(12)
[4]荀子哲学中“善”之起源一解[J]. 李晨阳.  中国哲学史. 2007(04)
[5]孟子之心与性:史华兹与牟宗三的虚拟对话[J]. 林同奇.  中国哲学史. 2003(01)



本文编号:3064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64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