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风险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1-03-22 01:06
青年道德冷漠化主要表现在道德正义感的丧失、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及伦理规则的失效四个方面。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致使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这些都助推了青年道德信仰的冷漠化。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青年道德冷漠化的不良趋势,化解其对青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
【文章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7(02)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社会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风险问题的由来
(一)网络社会语境下青年群体道德信仰问题及其所蕴藏风险的显现
(二)网络社会使青年群体道德信仰问题所蕴藏风险愈加凸显
二、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典型表现
(一)道德正义感的丧失
(二)道德意志的薄弱
(三)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
(四)伦理规则的失效
三、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生成机制
(一)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助推道德冷漠化趋向
(二)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助推冷漠化行为
(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助推冷漠化
(四)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助推冷漠化思维
四、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化解举措
(一)国家层面:健全网络社会生态伦理秩序
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伦理秩序
2. 倡导理性冷静的网络文化氛围
(二)社会层面:完善信息传播的社会监管机制
(三)个体层面:重构网生代青年的意义世界
1. 拓宽责任意识的界限:强化网络青年的道德责任感
2. 敬畏之心的养成:提升网络青年的道德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提出与评估指标体系建构[J]. 刘又嘉,刘剑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1)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J]. 孙华俊.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价值、对话与认同:青年群体法律信仰的风险现状与出路研究[J]. 刘又嘉,岳姣,杨杰,陈诗琪,徐青青. 青年发展论坛. 2017(04)
[4]青年群体特征及诱发社会风险因素分析[J]. 李春玲.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1)
[5]90后权利意识的困境与传媒引导:对“什邡事件”的实地调研[J]. 李春雷,张斌. 国际新闻界. 2014(02)
[6]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社会问题[J]. 黄少华. 科学与社会. 2013(04)
[7]试论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策[J]. 徐晓沄,董磊明. 人民论坛. 2013(17)
[8]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路径[J]. 李伦. 道德与文明. 2011(02)
[9]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 社会学研究. 2010(05)
[10]论信仰的社会作用[J]. 徐秦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编号:3093736
【文章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7(02)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社会青年道德信仰冷漠化风险问题的由来
(一)网络社会语境下青年群体道德信仰问题及其所蕴藏风险的显现
(二)网络社会使青年群体道德信仰问题所蕴藏风险愈加凸显
二、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典型表现
(一)道德正义感的丧失
(二)道德意志的薄弱
(三)道德是非感与道义感的迷惘
(四)伦理规则的失效
三、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生成机制
(一)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导致道德主体模糊,助推道德冷漠化趋向
(二)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导致主体责任意识缺乏,助推冷漠化行为
(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难,助推冷漠化
(四)网络社会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加剧道德神经麻痹,助推冷漠化思维
四、网络社会青年道德冷漠化风险的化解举措
(一)国家层面:健全网络社会生态伦理秩序
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伦理秩序
2. 倡导理性冷静的网络文化氛围
(二)社会层面:完善信息传播的社会监管机制
(三)个体层面:重构网生代青年的意义世界
1. 拓宽责任意识的界限:强化网络青年的道德责任感
2. 敬畏之心的养成:提升网络青年的道德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提出与评估指标体系建构[J]. 刘又嘉,刘剑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1)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J]. 孙华俊.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价值、对话与认同:青年群体法律信仰的风险现状与出路研究[J]. 刘又嘉,岳姣,杨杰,陈诗琪,徐青青. 青年发展论坛. 2017(04)
[4]青年群体特征及诱发社会风险因素分析[J]. 李春玲.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1)
[5]90后权利意识的困境与传媒引导:对“什邡事件”的实地调研[J]. 李春雷,张斌. 国际新闻界. 2014(02)
[6]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社会问题[J]. 黄少华. 科学与社会. 2013(04)
[7]试论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策[J]. 徐晓沄,董磊明. 人民论坛. 2013(17)
[8]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路径[J]. 李伦. 道德与文明. 2011(02)
[9]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 社会学研究. 2010(05)
[10]论信仰的社会作用[J]. 徐秦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编号:3093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9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