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用同情假设来解决罗尔斯可普遍化道德方法难题
发布时间:2021-05-14 15:36
道德的可普遍化要求是西方伦理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原初状态设置体现了可普遍化道德方法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普遍适用性与换位思考或移情。首先,罗尔斯认为选择主体在原初状态所保证的视角下将一致选择他所遴选出的包括差别原则在内的两个正义原则,这体现了可普遍化道德方法的第一个特征,即普遍适用性。其次,原初状态方法对选择主体的背景信息的屏蔽,实际上是保证了选择主体换位于每一可能的处境进行判断和选择,即考虑每一可能处境下的移情偏好。这体现了可普遍化道德视角方法的第二个特征,即移情。从道德原则的可普遍化要求上看,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方法就是试图通过换位于每一可能处境进行考虑,来推论出可以普遍化的道德原则,即通过移情方法来保证所推论出的道德原则的可普遍性。但是通过分析将会发现,原初状态在方法设置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理论困难。首先,通过对可普遍化道德原则的适用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具有普遍对等相互性的事态上,才能推论出可以普遍化的道德原则。具有普遍对等相互性的事态是指,在此事态中任何人都将面临某一处境的正相对反的处境。这也是与罗尔斯理论联系密切的康德可普遍化道德原则的应有之义。而罗尔斯在原...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证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原初状态可普遍化道德方法的困难以及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第一节 罗尔斯及相关可普遍化道德视角的困难
一、原初状态“普遍性”视角的“平行”特征
二、罗尔斯相关推论的不合理性
三、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视角方法及其局限
第二节 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共通感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一、罗尔斯对不偏不倚的观察者的批判
二、从同情传统到“共通感”
三、“不偏不倚的观察者”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四、在形式上超越利己与利他
第二章 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的界限
第一节 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道德心理发展以及稳定性问题
一、社会稳定性的道德心理基础——正义感
二、移情作用与正义感的形成
三、正义原则与稳定性
第二节 以相互性为基础的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客观性与超出相互性的同情
一、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
二、道德的可普遍性与客观性
三、超出对等相互性的道德选择依据:同情
第三章 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看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困难以及用同情假设来解决此困难的合理性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Empathetic Preferences)、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方法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
二、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标准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同情、共同感以及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二、处于同情与移情之间的共同感
三、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假设的困难
四、理性选择理论及罗尔斯理论中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第三节 用与共同感相联系的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与动机问题
一、运用同情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的动机问题以及人格同一性问题
二、运用同情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深层动机根据:共同感
第四章 从换位体验到关切:运用同情假设来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运用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困难的原理总结
第二节 从换位体验到对他人利益的关切(从移情到同情):是否以及如何可能?
一、移情的心理-生理学依据
二、再论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三、由移情转化来的同情以及共同感
四、作为本能的、直接反应的同情
第三节 从同情的有限性特征看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第五章 可普遍化原则与同情原则在道德理论中的延伸解读:普遍性与有效性、实然与应然、道德视角主义与道德同情
第一节 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限性,道德实然因素与道德动机
一、以对等相互性为基础的可普遍化原则的相对性与同情原则的有限性
二、道德上的实然、应然与道德动机
第二节 从视角主义道德观之局限性来看同情道德观之合理性
一、尼采视角主义道德观的局限
二、叔本华的同情理论:超越相互性以及视角主义
第三节 在利己与利他、理性与情感之间
结论
文献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J]. 迈克尔·斯洛特,王楷. 道德与文明. 2011(02)
本文编号:3185898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证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原初状态可普遍化道德方法的困难以及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第一节 罗尔斯及相关可普遍化道德视角的困难
一、原初状态“普遍性”视角的“平行”特征
二、罗尔斯相关推论的不合理性
三、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视角方法及其局限
第二节 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共通感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一、罗尔斯对不偏不倚的观察者的批判
二、从同情传统到“共通感”
三、“不偏不倚的观察者”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四、在形式上超越利己与利他
第二章 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的界限
第一节 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道德心理发展以及稳定性问题
一、社会稳定性的道德心理基础——正义感
二、移情作用与正义感的形成
三、正义原则与稳定性
第二节 以相互性为基础的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客观性与超出相互性的同情
一、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
二、道德的可普遍性与客观性
三、超出对等相互性的道德选择依据:同情
第三章 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看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困难以及用同情假设来解决此困难的合理性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Empathetic Preferences)、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方法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
二、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标准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同情、共同感以及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二、处于同情与移情之间的共同感
三、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假设的困难
四、理性选择理论及罗尔斯理论中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第三节 用与共同感相联系的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与动机问题
一、运用同情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的动机问题以及人格同一性问题
二、运用同情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深层动机根据:共同感
第四章 从换位体验到关切:运用同情假设来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运用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困难的原理总结
第二节 从换位体验到对他人利益的关切(从移情到同情):是否以及如何可能?
一、移情的心理-生理学依据
二、再论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三、由移情转化来的同情以及共同感
四、作为本能的、直接反应的同情
第三节 从同情的有限性特征看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第五章 可普遍化原则与同情原则在道德理论中的延伸解读:普遍性与有效性、实然与应然、道德视角主义与道德同情
第一节 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限性,道德实然因素与道德动机
一、以对等相互性为基础的可普遍化原则的相对性与同情原则的有限性
二、道德上的实然、应然与道德动机
第二节 从视角主义道德观之局限性来看同情道德观之合理性
一、尼采视角主义道德观的局限
二、叔本华的同情理论:超越相互性以及视角主义
第三节 在利己与利他、理性与情感之间
结论
文献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J]. 迈克尔·斯洛特,王楷. 道德与文明. 2011(02)
本文编号:3185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8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