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空间匿、实名问题的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1-06-28 21:00
  伴随着第四媒体的兴起,网络日益成为人类自身力量的延伸与拓展。然而,它的出现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因此,网络伦理这一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作为在电子信息网络上交往的道德准则,网络伦理形成于虚拟空间之中,有别于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它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从网络知识和伦理学原理的融合上逐渐确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这既是当前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将来伦理学走向信息社会的必要理论准备。本人选取网络伦理中的一个层面,即不久前重新掀起的网络空间匿、实名之争作为此文的主题。首先从匿、实名的涵义谈起,介绍争论的缘起;接着以伦理学为视角和切入点,从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陈列赞成网络匿名或实名的理由,然后各加以点评,分析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即在某些领域实行实名制和管理创新的同时提升网民自身的素质,加强网络管理机构的伦理道德的建设,以期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网络匿名与网络实名的论争
    1.1 问题的由来
    1.2 赞成网络匿名制的理由
    1.3 赞成网络实名制的理由
2 对网络匿、实名问题的反思
    2.1 对网络实名制担忧者的反驳
    2.2 对网络匿名制的诘难
    2.3 现有形势下网络实名应如何实现
3 解决的办法
    3.1 增加社会公正度和宽容度
    3.2 部分领域实行实名制
    3.3 管理创新
    3.4 网民的自我约束
结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实名制不是洪水猛兽[J]. 林忠明.  软件工程师. 2005(11)
[2]网络应用失范的现象、原因及对策[J]. 李方安,季振兴.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3]网络中的角色扮演探析[J]. 包海兰,吴荣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4]透视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危机[J]. 刘金枚,王茂福.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5)
[5]自律:网络主体的伦理美德[J]. 杨礼富.  苏州大学学报. 2005(03)
[6]放任还是管制:对电子签名立法的比较研究[J]. 罗莉.  法学. 2005(05)
[7]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J]. 王茜.  新闻记者. 2005(05)
[8]网络聊天的匿名心理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 邹文曦.  语文学刊. 2005(05)
[9]试论网上调查的"匿名性"问题[J]. 郭杨,许闹.  统计教育. 2005(01)
[10]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 巢乃鹏,黄娴.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06)



本文编号:3255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55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