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伦理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12:07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伦理思想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伦理精神是中国社会的核心精神,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色彩。她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道德规范逐步受到明确规定后,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也逐步明朗化,伦理道德以其强大的攻势介入了文学领域,文学也就自然地成为伦理道德的必然载体。中国古代伦理传统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最直接地作用作用于文人。文人与伦理思想结合,使文学必然以伦理思想作为批评的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文学很少能脱离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视角去观察人生的。在社会发展中,道德总会潜移默化地成为某一人群的精神核心。它们在人们的行为道德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会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中国的文学历来带有明确的道德功利性,甚至成为道德教化不可或缺的工具。《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源头上绽开的一朵奇葩。其收录诗歌305篇,以风,雅,颂顺序分类编次,广泛反映了周代社会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徭役战争,劳动娱乐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状况,展现了人们充满热爱,憎恶,忧伤,欢乐...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综述
第一章 血缘构建的伦理关系——父子之亲
第一节 父母的慈幼之情
一、多子的愿望
二、对子女的牵挂
三、男女区别对待
第二节 子女的孝养之道
一、奉养父母
二、追祀祖先
第三节 父子伦理的情感特质
一、父母的权威地位
二、子女对父母的幽怨
第二章 如手如足的伦理关系——兄弟朋友之爱
第一节 血脉相连的兄弟伦理
一、团结互助,和睦亲爱
二、利益纷争,互相排斥
第二节 道义相交的朋友伦理
一、情意真挚
二、互戒互助
第三章 以礼结合的伦理关系——夫妻之情
第一节 和谐婚姻的期待
一、待礼以成室家
二、新婚燕尔的喜悦
三、相敬相爱的情意
第二节 绵绵不绝的思念
一、征戰行役
二、阴阳两隔
第三节 婚恋中的道德反叛
一、淫佚荒乱
二、蔑视礼制
三、喜新厌旧
第四章 政治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君臣之礼
第一节 上惠下敬
一、君主的惠愛之情
二、臣下的敬顺之義
第二节 君臣交恶
一、讽刺君王的失礼败德
二、讽刺君王的腐朽暴政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诗经》中伦理关系的总结
第二节 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论《诗经》中女性的婚爱观念[J]. 贾香娟.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7(12)
[2]试论《桃之夭夭》的伦理色彩[J]. 张再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试论上博简《多薪》篇对兄弟伦情的诗意言说[J]. 黄敦兵,雷海燕. 伦理学研究. 2007(06)
[4]《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与社会伦理[J]. 王静. 兰台世界. 2007(16)
[5]婚冠之礼与《诗经》婚俗诗[J]. 战学成. 北方论丛. 2007(04)
[6]《诗经》中人性的道德抗挣与理性回归[J]. 刘秀梅.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8)
[7]周代颂乐刍论[J]. 陈开梅.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诗经》“德”范畴的形上义蕴[J]. 肖雁. 中国哲学史. 2007(02)
[9]周颂的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 陈开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07(02)
[10]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人多元的婚姻观[J]. 路雪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315496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综述
第一章 血缘构建的伦理关系——父子之亲
第一节 父母的慈幼之情
一、多子的愿望
二、对子女的牵挂
三、男女区别对待
第二节 子女的孝养之道
一、奉养父母
二、追祀祖先
第三节 父子伦理的情感特质
一、父母的权威地位
二、子女对父母的幽怨
第二章 如手如足的伦理关系——兄弟朋友之爱
第一节 血脉相连的兄弟伦理
一、团结互助,和睦亲爱
二、利益纷争,互相排斥
第二节 道义相交的朋友伦理
一、情意真挚
二、互戒互助
第三章 以礼结合的伦理关系——夫妻之情
第一节 和谐婚姻的期待
一、待礼以成室家
二、新婚燕尔的喜悦
三、相敬相爱的情意
第二节 绵绵不绝的思念
一、征戰行役
二、阴阳两隔
第三节 婚恋中的道德反叛
一、淫佚荒乱
二、蔑视礼制
三、喜新厌旧
第四章 政治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君臣之礼
第一节 上惠下敬
一、君主的惠愛之情
二、臣下的敬顺之義
第二节 君臣交恶
一、讽刺君王的失礼败德
二、讽刺君王的腐朽暴政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诗经》中伦理关系的总结
第二节 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论《诗经》中女性的婚爱观念[J]. 贾香娟.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7(12)
[2]试论《桃之夭夭》的伦理色彩[J]. 张再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试论上博简《多薪》篇对兄弟伦情的诗意言说[J]. 黄敦兵,雷海燕. 伦理学研究. 2007(06)
[4]《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与社会伦理[J]. 王静. 兰台世界. 2007(16)
[5]婚冠之礼与《诗经》婚俗诗[J]. 战学成. 北方论丛. 2007(04)
[6]《诗经》中人性的道德抗挣与理性回归[J]. 刘秀梅.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8)
[7]周代颂乐刍论[J]. 陈开梅.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诗经》“德”范畴的形上义蕴[J]. 肖雁. 中国哲学史. 2007(02)
[9]周颂的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 陈开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07(02)
[10]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人多元的婚姻观[J]. 路雪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315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1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