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

发布时间:2017-04-29 01:08

  本文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民众关注的重大社会伦理问题,如收入差距悬殊、诚信缺失、消费不合理、拜金主义等等问题。回应这些现实问题,中国当代经济伦理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逐步发展,但距离学科成熟还有较大的距离。在此现实与理论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成果,但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要解读其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就应从文本出发考察这一批判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手稿》在内容上表现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但实际上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主体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而异化劳动是这一批判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本文依据马克思社会生产全过程理论,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理论解释框架,全面论述了《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理论内容。在生产环节,劳动者发生了四重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以及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在交换环节,私有财产异化为工具因而丧失了自身物的属性,人将私有财产仅仅视为工具后反而被其所奴役,更严重的是,在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行为中,人将自己的属性和能力转渡给货币,致使货币演变为统治一切的力量;在分配环节,马克思指出工人处于绝对的贫困处境,经济主体占有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工人的异化劳动本身;在消费环节,消费者与对象原本丰富多样的关系沦为片面的拥有的感觉,而正常合理的需要也被病态的欲望所取代。通过上述经济伦理批判,《手稿》揭示了经济主体内在的、必然的经济伦理处境,即在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主体无时无刻不陷入一种丧失自身并被外物所奴役的伦理处境,而使得这一切发生的力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合理本性。 全面理解《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需要准确把握对这一批判的基本特征、辩证逻辑以及理性诉求。《手稿》经济伦理批判强烈的理性思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解释,即批判立场与理论建树相统一、理性思辨与现实分析相统一、道德诉求与理论体系相统一。《手稿》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果置于经济伦理批判的考察视阈中,可以视为这一批判辩证的逻辑发展,即共产主义指向了经济主体在异化劳动被扬弃之后的经济伦理处境,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异化事实也有其历史必然性。自由、诚信、平等和理性,作为《手稿》经济伦理批判中隐含的理性诉求,要置于私有财产之扬弃的语境中来理解。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它是发展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并且有助于促进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实践价值来看,经济伦理批判能够指导我们匡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具体经济伦理问题:在生产领域协调劳动者与劳动要素的关系;在交换领域揭示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在分配领域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消费领域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 经济伦理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B82-05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4-17
  • 1.2.1 国内文献14-16
  • 1.2.2 国外文献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8-19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9-20
  • 第2章 经济伦理批判视阈中的《手稿》20-31
  • 2.1 经济伦理批判是研究《手稿》的重要维度20-24
  • 2.1.1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与《手稿》的伦理色彩20-22
  • 2.1.2 经济伦理学的一般界定22-23
  • 2.1.3 解读《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基本思路23-24
  • 2.2 异化劳动是《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核心概念24-29
  • 2.2.1 《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25-26
  • 2.2.2 《手稿》隐含的两种逻辑26-27
  • 2.2.3 异化劳动概念的合理性27-29
  • 2.3 小结29-31
  • 第3章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31-43
  • 3.1 生产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31-34
  • 3.1.1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31-32
  • 3.1.2 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32-33
  • 3.1.3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33
  • 3.1.4 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33-34
  • 3.2 交换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34-37
  • 3.2.1 交换的内在机制34-35
  • 3.2.2 私有财产的异化35-37
  • 3.3 分配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37-39
  • 3.3.1 工人的贫困处境37-38
  • 3.3.2 工人的经济地位38-39
  • 3.4 消费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39-41
  • 3.4.1 感觉的异化40
  • 3.4.2 需要的异化40-41
  • 3.5 小结41-43
  • 第4章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的学术特征43-51
  • 4.1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基本特征43-45
  • 4.1.1 批判立场与理论建树相统一43-44
  • 4.1.2 理性思辨与现实分析相统一44
  • 4.1.3 道德诉求与理论体系相统一44-45
  • 4.2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辩证逻辑45-48
  • 4.2.1 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的扬弃45-46
  • 4.2.2 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46-48
  • 4.3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理性诉求48-50
  • 4.3.1 自由48
  • 4.3.2 诚信48-49
  • 4.3.3 平等49
  • 4.3.4 理性49-50
  • 4.4 小结50-51
  • 第5章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现实意义51-57
  • 5.1 对发展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理论意义51-53
  • 5.1.1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51-52
  • 5.1.2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能促进其基础理论研究52-53
  • 5.2 对匡正我国当下经济伦理问题的实践意义53-56
  • 5.2.1 生产领域协调劳动者与劳动要素的关系53-54
  • 5.2.2 交换领域揭示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54-55
  • 5.2.3 分配领域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55
  • 5.2.4 消费领域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55-56
  • 5.3 小结56-57
  • 结论与展望57-59
  • 1. 结论57-58
  • 2.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小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述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4期

3 陈晓明,郭良婧;马克思《1844年手稿》经济伦理思想解读[J];理论月刊;2003年12期


  本文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3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