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10-31 13:2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构成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致思趋向。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资源与和谐智慧,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更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努力体现其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文参酌史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训诂与阐发相结合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析,并对中国传统和谐观在当代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首先考察了和谐概念的涵义、和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辨析了和谐思想的三种理论形态;论证了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儒、释、道三家和谐观的特点及传统和谐观的思想精髓,即身心和谐、群体和谐及宇宙和谐进行全面评析,力图揭示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成就与缺陷,为其后论述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的论述中,本文着重从传统和谐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及构建和谐世界三者的关系及其对三者的积极借鉴作用方面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具细的分...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2.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1 传统和谐思想概述
2.1.1 “和谐”概念的涵义
2.1.2 和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2.1.3 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
2.2 传统和谐思想的理论形态
2.2.1 和同之辨
2.2.2 中庸之道
2.2.3 天人合一
2.3 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3.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思趋向
2.3.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2.3.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中国传统和谐观评析
3.1 传统和谐观的类型及其特点
3.1.1 儒家和谐观
3.1.2 道家和谐观
3.1.3 释家和谐观
3.1.4 儒道释家和谐观和谐共生
3.2 传统和谐观的思想精髓
3.2.1 身心和谐
3.2.2 群体和谐
3.2.3 宇宙和谐
3.3 传统和谐观的成就与缺陷
3.3.1 传统和谐观的成就
3.3.2 传统和谐观的缺陷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4.1 传统和谐观与科学发展观
4.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1.2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和谐观的继承与发展
4.2 传统和谐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4.2.1 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4.2.2 传统和谐观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4.3 传统和谐观与构建和谐世界
4.3.1 和谐世界思想的科学内涵
4.3.2 传统和谐观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的力量——以中国文化为背景[J]. 刘长明,管斌.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局限[J]. 范明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J]. 孙长来,马倩. 世纪桥. 2008(08)
[4]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J]. 范铁中,周朗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儒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探析[J]. 邵一江.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4)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 石磊,苏明. 北京社会科学. 2007(03)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J]. 唐毅,吴克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07(05)
[8]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 代俊兰,李合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9]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 张立文. 江汉论坛. 2007(02)
[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迪[J]. 龙庆华,自正发,王杰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6)
本文编号:3468218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2.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1 传统和谐思想概述
2.1.1 “和谐”概念的涵义
2.1.2 和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2.1.3 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
2.2 传统和谐思想的理论形态
2.2.1 和同之辨
2.2.2 中庸之道
2.2.3 天人合一
2.3 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3.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思趋向
2.3.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2.3.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中国传统和谐观评析
3.1 传统和谐观的类型及其特点
3.1.1 儒家和谐观
3.1.2 道家和谐观
3.1.3 释家和谐观
3.1.4 儒道释家和谐观和谐共生
3.2 传统和谐观的思想精髓
3.2.1 身心和谐
3.2.2 群体和谐
3.2.3 宇宙和谐
3.3 传统和谐观的成就与缺陷
3.3.1 传统和谐观的成就
3.3.2 传统和谐观的缺陷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4.1 传统和谐观与科学发展观
4.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1.2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和谐观的继承与发展
4.2 传统和谐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4.2.1 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4.2.2 传统和谐观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4.3 传统和谐观与构建和谐世界
4.3.1 和谐世界思想的科学内涵
4.3.2 传统和谐观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的力量——以中国文化为背景[J]. 刘长明,管斌.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局限[J]. 范明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J]. 孙长来,马倩. 世纪桥. 2008(08)
[4]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J]. 范铁中,周朗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儒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探析[J]. 邵一江.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4)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 石磊,苏明. 北京社会科学. 2007(03)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J]. 唐毅,吴克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07(05)
[8]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 代俊兰,李合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9]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 张立文. 江汉论坛. 2007(02)
[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迪[J]. 龙庆华,自正发,王杰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6)
本文编号:3468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6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