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02:10
《了凡四训》成书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该书主要阐述了修身立命的思想以及积善求福之道,其思想内涵丰富,至今仍广为流传。《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公元1535-1608),浙江嘉善人,原名为表,后更名为黄,字庆远、坤仪、仪甫,号原为学海,后改号为“了凡”,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袁了凡童年丧父,家境困顿,为维持生计,只得弃文学医,以养家糊口。而后袁了凡在慈云寺偶遇一位精通易学的孔姓老人,老人预言他将仕途显达。于是,袁了凡又开始读书追求功名,且袁了凡之后的人生境遇同孔姓老人所推算的分毫不差,从此他对“命由天定”深信不疑,终日不阅文字,不思进取,且丧失了求知的欲望,被宿命论所束缚。后来袁了凡拜访了云谷禅师,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他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认识到宿命论的错误,此后便立志要多行善事,广积善缘,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于是,袁了凡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写下《了凡四训》,以训诫后人认识命运、改变命运。《了凡四训》原名为《了凡训子书》、《训子言》,后更名为《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全文共计11600多字,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了凡四训》作者介绍
1.1.2 《了凡四训》内容梗概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2.2 过而能改,福之将至
2.3 明辨善恶,为善穷理
2.4 随缘济众,万德可备
2.5 心怀谦德,天必相之
第三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特点
3.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的特点
3.1.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3.1.2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3.1.3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佛家思想
3.2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具有家训与劝善书相结合的特点
3.2.1 《了凡四训》作为家训的特点
3.2.2 《了凡四训》作为劝善书的特点
第四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当代反思
4.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给予当代人的启示
4.1.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对树立积极人生观的启示
4.1.2 “过而能改,福之将至”对正确看待过错的启示
4.1.3 “明辨善恶,为善穷理”对明辨是非善恶的启示
4.1.4 “随缘济众,万德可备”对正确行善的启示
4.1.5 “心怀谦德,天必相之”对保持谦敬之心的启示
4.2 《了凡四训》关于“善”的认识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佛家因果学说与安身立命之道——读《了凡四训》解[J]. 谢一玭. 新西部(理论版). 2013(11)
[2]中国民间命运观的文化反思及其启示[J]. 宋海燕.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3]传统家训德育思想探析[J]. 王军委.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
[4]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J]. 姚景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8)
[5]“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J]. 牛志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6]简论“命由我定”的命运观——以《了凡四训》文本为例[J]. 姚晶晶.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06)
[7]简论袁黄《了凡四训》劝善思想的宗教影响[J]. 曾礼军. 嘉兴学院学报. 2012(04)
[8]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渊源刍论——和谐视域下的曾国藩家庭伦理[J]. 孙翔,雒季,姚爱琴.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9]中国家训发展脉络探究[J]. 林锦香.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10]劝善与诱善[J]. 黄鸣. 中国商人. 2011(10)
硕士论文
[1]《朱子家训》的伦理意蕴[D]. 李丽博.河南大学 2013
[2]明清家训研究[D]. 张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研究[D]. 孙占同.河南大学 2012
[4]传统家训伦理思想研究[D]. 姜卫星.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袁氏世范》家庭德育内容探析[D]. 董菁.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中国传统家训探析[D]. 李红敏.曲阜师范大学 2011
[7]《颜氏家训》及其伦理内涵初探[D]. 苏方.上海师范大学 2010
[8]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 成相如.苏州大学 2010
[9]明清家训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 谢金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569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了凡四训》作者介绍
1.1.2 《了凡四训》内容梗概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2.2 过而能改,福之将至
2.3 明辨善恶,为善穷理
2.4 随缘济众,万德可备
2.5 心怀谦德,天必相之
第三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特点
3.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的特点
3.1.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3.1.2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3.1.3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佛家思想
3.2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具有家训与劝善书相结合的特点
3.2.1 《了凡四训》作为家训的特点
3.2.2 《了凡四训》作为劝善书的特点
第四章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当代反思
4.1 《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给予当代人的启示
4.1.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对树立积极人生观的启示
4.1.2 “过而能改,福之将至”对正确看待过错的启示
4.1.3 “明辨善恶,为善穷理”对明辨是非善恶的启示
4.1.4 “随缘济众,万德可备”对正确行善的启示
4.1.5 “心怀谦德,天必相之”对保持谦敬之心的启示
4.2 《了凡四训》关于“善”的认识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佛家因果学说与安身立命之道——读《了凡四训》解[J]. 谢一玭. 新西部(理论版). 2013(11)
[2]中国民间命运观的文化反思及其启示[J]. 宋海燕.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3]传统家训德育思想探析[J]. 王军委.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
[4]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J]. 姚景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8)
[5]“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J]. 牛志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6]简论“命由我定”的命运观——以《了凡四训》文本为例[J]. 姚晶晶.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06)
[7]简论袁黄《了凡四训》劝善思想的宗教影响[J]. 曾礼军. 嘉兴学院学报. 2012(04)
[8]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渊源刍论——和谐视域下的曾国藩家庭伦理[J]. 孙翔,雒季,姚爱琴.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9]中国家训发展脉络探究[J]. 林锦香.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10]劝善与诱善[J]. 黄鸣. 中国商人. 2011(10)
硕士论文
[1]《朱子家训》的伦理意蕴[D]. 李丽博.河南大学 2013
[2]明清家训研究[D]. 张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研究[D]. 孙占同.河南大学 2012
[4]传统家训伦理思想研究[D]. 姜卫星.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袁氏世范》家庭德育内容探析[D]. 董菁.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中国传统家训探析[D]. 李红敏.曲阜师范大学 2011
[7]《颜氏家训》及其伦理内涵初探[D]. 苏方.上海师范大学 2010
[8]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 成相如.苏州大学 2010
[9]明清家训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 谢金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5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7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