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个性道德探寻 ——阿格妮丝·赫勒道德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18:04
本论文从理性化进程中道德衰微、道德语言处于无序状态的现状出发,阐明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在其道德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以及《个性伦理学》中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所阐发的道德理论。赫勒立足于人类所生存的现代境况以及双重偶然性生存的个人,以后现代的视角和眼光从伦理内含的各种规则、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自由和责任等三个大的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实质上她也是从这三个大的方面论证了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其整个道德理论中,她最终诉求于现代社会个性道德的生成,以克服文化危机和道德失范的现实状况。她所谓的个性道德可以被描述为:有个性的个人在行动中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自觉地与同时代各种普遍有效的伦理规则建立起来的实践关系,它是对“异化道德”或“特性道德”的扬弃。赫勒的道德理论及其个性道德诉求,一方面体现了与当代许多思想家的文化批判和道德重建思想的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在深层次上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包含着“理论的道德”和“实践的道德”...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理性化进程中的道德"乌托邦"构想
一、文化危机与道德问题的凸显
二、赫勒的道德思想诉求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问题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演进中道德的变化及个性道德的生成
第一节 人类条件:道德发生和演进的本体论背景
一、人类条件的内涵阐释
二、人类条件孕育着道德状况
第二节 作为整体的个人道德:传统社会的道德图景
一、传统社会的时代特征
二、作为整体的个人道德
第三节 特性道德:现代社会的道德图景
一、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二、特性道德
第四节 个性道德: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图景
一、后现代的视角
二、个性道德的萌芽
第二章 现代社会伦理中多样性的规则: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一
第一节 现代社会亟待要求伦理内在规则的变化
一、重提萨特的选择
二、从层级到领域:伦理内含的规则划分依据的变化
第二节 历史文化中生成的各种道德规则
一、道德结构变化要求对伦理内含的规则重新阐释
二、多样性道德规则:个性道德外在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多样性伦理规则为个人行动提供道德支柱
一、多种伦理规则共同作用能够有效规避邪恶
二、伦理规则需要内化为人的道德习惯
第三章 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二
第一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是自我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
第三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培育良好道德判断力
一、良好道德判断力的内涵
二、良好道德判断力与双重性质自我反思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与个性道德的生成
一、认识你自己
二、跟随良心的声音
三、某些新道德规则的出现
第五节 道德反思和道德自觉的长期性
第四章 自由和责任: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三
第一节 作为个性道德内在基础的自由
一、自律:个体自由的本体论术语
二、自由的悖论及其克服
三、真正自由的表现
四、真正自由内在于个性道德中
第二节 作为个性道德内在基础的责任
一、对责任本身的追问
二、责任的承诺:成为好人、好公民和担忧的人
三、勇气:责任的前提
第五章 对赫勒道德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理论反思: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二、个性道德: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新拓展
第二节 现实反思: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追寻之路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人的双重影响
二、社会转型中道德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个性道德:社会转型中道德重建的必然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简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J]. 衣俊卿. 求是学刊. 2010(01)
[2]走出历史哲学的幻象——阿格尼丝·赫勒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J]. 颜岩.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1)
[3]激进需要与激进乌托邦——赫勒人类需要理论评析[J]. 颜岩. 哲学动态. 2009(09)
[4]阿格妮丝·赫勒的后现代的乌托邦[J]. 赵司空,谢静.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9(02)
[5]探寻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路径——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述评[J]. 颜岩.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9(02)
[6]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J]. 李伟.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7]《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J]. 刘森林. 现代哲学. 2009(01)
[8]艺术概念的重构及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阐释——阿格妮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J]. 傅其林,赵修翠. 现代哲学. 2008(04)
[9]论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想象制度理论[J]. 傅其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关于日常生活的知识及其人道化目标——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哲学研究[J]. 闫方洁,宋德孝. 柳州师专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585222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理性化进程中的道德"乌托邦"构想
一、文化危机与道德问题的凸显
二、赫勒的道德思想诉求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问题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演进中道德的变化及个性道德的生成
第一节 人类条件:道德发生和演进的本体论背景
一、人类条件的内涵阐释
二、人类条件孕育着道德状况
第二节 作为整体的个人道德:传统社会的道德图景
一、传统社会的时代特征
二、作为整体的个人道德
第三节 特性道德:现代社会的道德图景
一、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二、特性道德
第四节 个性道德: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图景
一、后现代的视角
二、个性道德的萌芽
第二章 现代社会伦理中多样性的规则: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一
第一节 现代社会亟待要求伦理内在规则的变化
一、重提萨特的选择
二、从层级到领域:伦理内含的规则划分依据的变化
第二节 历史文化中生成的各种道德规则
一、道德结构变化要求对伦理内含的规则重新阐释
二、多样性道德规则:个性道德外在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多样性伦理规则为个人行动提供道德支柱
一、多种伦理规则共同作用能够有效规避邪恶
二、伦理规则需要内化为人的道德习惯
第三章 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二
第一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是自我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
第三节 双重性质自我反思培育良好道德判断力
一、良好道德判断力的内涵
二、良好道德判断力与双重性质自我反思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与个性道德的生成
一、认识你自己
二、跟随良心的声音
三、某些新道德规则的出现
第五节 道德反思和道德自觉的长期性
第四章 自由和责任:个性道德合法性基础之三
第一节 作为个性道德内在基础的自由
一、自律:个体自由的本体论术语
二、自由的悖论及其克服
三、真正自由的表现
四、真正自由内在于个性道德中
第二节 作为个性道德内在基础的责任
一、对责任本身的追问
二、责任的承诺:成为好人、好公民和担忧的人
三、勇气:责任的前提
第五章 对赫勒道德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理论反思: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二、个性道德: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新拓展
第二节 现实反思: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追寻之路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人的双重影响
二、社会转型中道德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个性道德:社会转型中道德重建的必然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简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J]. 衣俊卿. 求是学刊. 2010(01)
[2]走出历史哲学的幻象——阿格尼丝·赫勒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J]. 颜岩.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1)
[3]激进需要与激进乌托邦——赫勒人类需要理论评析[J]. 颜岩. 哲学动态. 2009(09)
[4]阿格妮丝·赫勒的后现代的乌托邦[J]. 赵司空,谢静.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9(02)
[5]探寻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路径——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述评[J]. 颜岩.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9(02)
[6]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J]. 李伟.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7]《启蒙辩证法》与中国虚无主义[J]. 刘森林. 现代哲学. 2009(01)
[8]艺术概念的重构及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阐释——阿格妮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J]. 傅其林,赵修翠. 现代哲学. 2008(04)
[9]论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想象制度理论[J]. 傅其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关于日常生活的知识及其人道化目标——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哲学研究[J]. 闫方洁,宋德孝. 柳州师专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585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8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