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德性养成

发布时间:2022-02-20 21:54
  本文是对德性养成的文化哲学阐释,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规定。德性使人成其为人,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关键所在。是人在文化的滋养下,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德性不是强加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文化“人化”的过程。德性是如何养成的?中外哲学家伦理学家众说纷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提倡和谐、文明,尊重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代呼唤加强道德建设。什么样的德性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突出难题,也是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中外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德性的论述,从文化哲学的视阈对德性生成、主体实践、德性养成的误区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关于德性养成的时代建构。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论。界定了德性和德性养成的概念。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本质规定,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一种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定势。德性养成是人类在文化的滋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人的本质。是个体以自身内在为根据,又包含多重实践的历史形成过程;以生活实践为本源,由自发到自觉进而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德性养成价值包含了三个方...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论
    一、 德性与德性的养成
        (一) 德性的本质涵义
        (二) 德性养成与人的教化
        (三) 德性养成与人类文明
    二、 德性养成的价值
        (一) 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
        (二) 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
        (三) 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
    三、 国内外关于德性养成的研究
        (一) 德性养成的伦理观念
        (二) 德性养成的教育理念
        (三) 德性养成的心理分析
第一章 德性生成的文化阐释
    一、 德性养成研究的理论积淀
        (一) 中西方关于德性养成的文化阐释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性养成的论述
        (三) 德性养成的文化哲学视域
    二、 德性的主体文化构成
        (一) 真、善、美的构成要素
        (二) 知、情、意的结构功能
        (三)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三、 德性主体文化的内在生成
        (一) 实践活动的内化
        (二) 价值理性的确立
        (三) 文化修养的提升
    四、 德性养成的文化场域
        (一) 伦理关系及道德环境的影响
        (二) 经济关系及价值理性的影响
        (三) 政治关系及政治思想的影响
        (四) 生态关系及文明意识的影响
第二章 德性养成的主体实践
    一、 德性养成的尺度
        (一) 寻真的科学理性
        (二) 向善的道德良心
        (三) 求美的理想目标
    二、 德性养成的客观标准
        (一) 个体行为的尺度
        (二) 群体实践的尺度
        (三) 社会发展的尺度
    三、 德性养成的德行实践
        (一) 德性的行为外显
        (二) 德行向德性的内化
        (三) 德性与德行的互化
第三章 德性养成的误区
    一、 德性的迷失
        (一) 德性修养的缺失
        (二) 主体德行的扭曲
        (三) 德性与德行的分离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性养成的困境
        (一) 工具理性的膨胀
        (二) 价值理性的迷失
    三、 德性教化真实效应的缺乏
        (一) 德性养成自我观念的缺失
        (二) 德性教育内容的僵化
        (三) 德性教育形式的教条化
第四章 文化哲学视阈下的德性养成实践
    一、 德性主体的文化自觉
        (一) 德性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
        (二) 德性主体的自我反省
        (三) 德性主体的行为实践
    二、 德性养成文化场域的再造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扬
        (二)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
        (三) 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入
        (四) 道德调控模式的重构
        (五) 大众传媒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性的缺失与重构[J]. 吕林,路永照.  理论月刊. 2011(10)
[2]论德性教育的意义和任务[J]. 江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3]论以人为本[J]. 纪荣起.  山东社会科学. 2011(S1)
[4]“德性”与“智性”的对话——中西方文化精神差异比较[J]. 马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5]德行的培养与德行的实践[J]. 张倩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现代性伦理危机的三种根源[J]. 李国俊,苏伟.  道德与文明. 2010(02)
[7]试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J]. 薛桂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33)
[8]论科学发展理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 顾行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9]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J]. 蔡丽琼.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9(01)
[10]当代社会和谐德性的价值诉求[J]. 王国银,王伦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博士论文
[1]批判与追寻[D]. 李娜.吉林大学 2012
[2]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 张琳.复旦大学 2012
[3]美国品格教育研究[D]. 谢狂飞.复旦大学 2012
[4]善的支撑[D]. 李华忠.吉林大学 2012
[5]德性视域下的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研究[D]. 陈海青.上海大学 2012
[6]为什么需要道德?[D]. 何松旭.浙江大学 2011
[7]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批判[D]. 亢丽娟.吉林大学 2010
[8]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 蔡春.复旦大学 2010
[9]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 张海辉.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D]. 袁凌新.首都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35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35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