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
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
刘沙沙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作为美国主流文学经典中的经典,一直备受评论家的喜爱。霍桑特别关注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伦理问题,并对他们触犯伦理规范后的伦理状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点分析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伦理两难与选择,通过解读他们的伦理困境,探究霍桑对于清教伦理的继承和超越以及霍桑本人的伦理思考。 绪论部分首先对《红字》的文学史价值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国内外霍桑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分为三节,主要从女主人公海丝特入手,通过分析她在犯了通奸罪之后伦理身份的变化,探讨其在亲情和爱情上所面临的伦理道德考验,虽然她曾想逃离清教伦理的束缚,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伦理回归。 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分析小说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伦理问题。伦理身份的变化导致他面临着人性与神性,诚实与隐瞒等各种伦理两难的困境,最后他是如何选择公开忏悔,获得上帝救赎。 第三章分为三节,重点考察霍桑对清教伦理的继承与超越。由于清教伦理的影响,霍桑在《红字》中特别关注人的伦理处境。虽然清教伦理的矛盾性会导致人物面临着各种伦理两难,但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旦有人想要破坏社会的伦理规范,最终会导致悲剧。 最后,在结语部分,通过对上三部分的伦理问题的论述,得出霍桑对人物伦理问题的描写,重点不是在于批判清教伦理本身,也不在于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而是在于探讨人在触犯清教伦理时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及其道德考验。最终告诫人们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禹美;;自然之爱与伦理禁忌的冲突——《后来的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J];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根华;;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晓毓;;同质异构 异趣同旨——从《红字》、《白鲸》比较霍桑、麦尔维尔的罪恶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晓梅;;透过《红字》探究霍桑的清教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余姗姗;;《红字》中的基督教婚姻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周建平;;论霍桑道德观的多元性[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7年02期
6 王燕;《红字》中的珠儿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周建平;颂扬真善美 鞭笞假恶丑——《红字》主题道德意义探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滕毅;《红字》的道德观及其象征意义[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崔竞生,郭建友;迷失于社会传统中的女权战士——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形象演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范晓航;;赎罪与重生——论《红字》中霍桑的宗教观[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晓毓;论霍桑的罪恶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了;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小娟;阐释棱镜中的霍桑[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晓宁;霍桑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在《红字》中的体现[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丽萍;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亚岚;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罗德琼;;略谈二十世纪美国作家与酒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3 余汉英;;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程晓莉;评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林玉鹏;;移植诗种——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洋;;“灰姑娘之梦”的幻灭——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自然主义情感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杜永辉;张小娟;;《红字》中的人性与科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中语言的不可靠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何伟琼;;美国文化的精神渊源——清教主义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范森;;从《圣经》看《雨王亨德森》的犹太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5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晞;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惠英;杜鲁门·卡波特研究在中国[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周加琴;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尤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付莹喆;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美琴;;伦理禁忌的慨叹——论哈代《儿子的否决》[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黄开红;;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J];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杰,苏新连;论《红字》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2 倪灵;《红字》中的“森林”意象及其功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宁;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李岚;谈《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张巧毅;;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双重意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李宏伟;《红字》中的象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焦阳;;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规定及其限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2期
8 蒙雪琴;“他人就是地狱”——论《红字》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人际观[J];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9 彭石玉;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J];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10 李宁;;忠诚与责任:基督教婚姻伦理原则[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珺华;试论霍桑小说中的罪感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丁燕;论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的宗教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平;从《红字》中的人、神关系解读霍桑的写作意图[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张湛;;浅析《红字》的圣经关联[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陈晓艳;;试论《红字》中的反讽艺术[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4 丁芸;《红字》探索的哲理命题[J];台州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马凌;《红字》的含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鲍明捷;析《红字》中的象征手法[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7 方成;试论《红字》的系统化反衬手法[J];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8 李世强;从《红字》看霍桑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文学艺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陈冰冰;试论霍桑《红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J];远程教育杂志;1999年Z1期
10 安梅,高惠芬;试析《红字》的女权主义倾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希;;迪默斯德尔的悲剧和基督教堂的衰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英;;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本[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崔竞生;;论海丝特的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文学报;2003年
2 祝朝伟;[N];光明日报;2002年
3 记者:坤元 廖奔;[N];文艺报;2002年
4 李保军;[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记者 王思思 通讯员 张庆 曹志凯;[N];天津政法报;2010年
6 王明晓;[N];中国煤炭报;2004年
7 王功恪;[N];新疆日报(汉);2004年
8 陈满华;[N];中国邮政报;2003年
9 戴本刚;[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张巨睿;[N];中国邮政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靳涵身;重写与颠覆—约翰·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婷婷;西方小说空间符号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涛;生态批评视域下霍桑的《红字》解读[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龚超;无尽的《红字》[D];苏州大学;2010年
5 春迎;对《红字》主人公亚瑟·丁梅斯代尔与其历史原型约翰·科顿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常文革;透视灵魂深处的隐秘——《红字》的“心理罗曼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慧娟;论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意义[D];山东大学;2013年
8 巫绍华;《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D];南昌大学;2011年
9 何畅;霍桑“中间地带”理论及其在《红字》中的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姣;霍桑《红字》中的身体叙述[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