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
本文关键词: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
【摘要】:孟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出人人皆有同感,再以"心之官则思",论述"恻隐之心",论证性善论。孟子以客观自然世界的原貌"诚"关联人类道德世界的本体"诚",揭示"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后世儒者借此不断升发,使道德本体论与宇宙本体论统一而同一,完成儒家道德本体论的证明。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儒家抽象的人性善论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出来。
【作者单位】: 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恻隐之心 性善论 天人合一 唯物史观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朱熹说:“恻隐是个脑子,羞恶、辞逊、是非须从这里发来。若非恻隐,三者俱是死物了。恻隐之心,通贯此三者。”①朱说表明侧隐之心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和核心。孟子以“侧隐之心”为基点发展了孔子的“仁”,开启心学先河。随后,“恻隐之心”被升发至“天人合一”而汇成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士英,刘国军;本体论与真、善、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舒也;;本体论的价值之维[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王东胜;;西方“人学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初探[J];成人高教学刊;2009年03期
4 张慧霞;;试析本体论在人类理性“终极关怀”中的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苏;;现代西方规范本体论的转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04期
6 殷瑞钰;李伯聪;;关于工程本体论的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07期
7 I.托德塞斯库;张伯霖;;人的实现与完善——现代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取舍[J];哲学译丛;1983年05期
8 罗文波;;有独立的本体论吗?[J];探索与争鸣;1986年04期
9 陈志尚;对本体论的几点思考[J];现代哲学;1988年03期
10 赵汀阳;本体论的困难及其出路[J];哲学研究;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蓝爱国;精神救赎的本体之旅[N];文艺报;2005年
2 解芳;本体追问与精神突围[N];文艺报;2006年
3 黄颂杰;走向实践哲学[N];文汇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峰明;“剧中人”与“剧作者”[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牛松杰;作为纯粹概念体系的本体论[D];河南大学;2008年
2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佳;过程本体论视域的社会进化过程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刘天楠;心物区别的本体论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孔又专;浅论“有无”本体论在晋唐道教义理上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6 范玉;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章丽萍;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26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2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