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熏”心:道德判断中的利己偏差
本文关键词:利欲“熏”心:道德判断中的利己偏差
【摘要】:研究了道德判断问题和利己偏差的产生与表现。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利己偏差在自我行为、他人行为和自我-他人比较中都会存在,可能的形成机制包括心境一致性假说、态度形成假说和身体清洁需要,其脑机制活动与利他行为存在差异。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利欲“熏”心 道德判断 利己偏差
【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4080,YCSW2015074)
【分类号】:B82-054
【正文快照】: 人们对于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物往往难以客观评判,尤其是处在同一利害关系当中时。实证研究表明:人们愿意接受团体内成员的不道德行为,但对团体外同等的不道德行为却进行严厉地批判[1]。为什么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会存在这样的偏差呢?一种解释便是利己动机的驱使。利己动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宏翰;许闯;;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翰;于娟;;道德自我受胁及其应对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邓林园;戴丽琼;方晓义;;夫妻价值观相似性、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2期
3 黄霞;田喜洲;胡睿玲;马珂;;投射的最好自我:概念、影响因素与影响结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周春燕;黄海;刘陈陵;郭永玉;贺金波;;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4期
5 文剑英;;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的公开[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6期
6 周武汉;何曲波;周振座;;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3年03期
7 何小娟;;语文课中的德育[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年09期
8 梁新巍;李菲;颜菁;张玉柱;;非对称公共物品困境中领导及其行为方式对被试捐赠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4年03期
9 邹文娟;;让道德认同规范有效课堂纪律——由奖励“小红花”引发的思考[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05期
10 方贵景;;论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3 燕浩;晚期熟练汉英双语学习者语法特征加工的神经特异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康乐;非营利组织文化对个人捐赠决策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席艳玲;维吾尔语失语症特点及其检查法的标准化研究和维吾尔族、汉族正常人脑激活区差异性的fMRI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杨;饮酒影响共情的脑机制:来自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证据[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煜;道德评价调节疼痛共情的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蔡贞;社会认知基本维度与浪漫关系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王辉;主客观自我的文化差异和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郑昊;动态道德自我关注及其补偿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邹容;自动化面孔信任评价的发展[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昭昭;清洁自我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3年
8 尹德国;共情对惩罚公正评价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們;知行不一:关系性资源分配中的道德虚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继宇;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记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雯波;胡凯;;疾病的隐喻与疾病道德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2 吴念阳;郝静;;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3期
3 吴铁钧;“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4 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褒贬义形容词的垂直方位表征[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5 钟毅平;周海波;周路平;陈芸;范伟;;显性度对隐喻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6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7 郭建恩,许百华,吴旭晓;国外隐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任俊;高肖肖;;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2 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1期
3 李彦 ,姜珍;道德判断论纲[J];社科纵横;1993年06期
4 ;道德判断的标准[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1期
5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邢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8 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9 唐嘉荣;;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徐平;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李晔;鲁铱;陈昭蓉;;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文琪;金盛华;;自我构念与道德判断[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张小英;郑日昌;;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湘一;丁道群;;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杨飞;李明;;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宁;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N];文汇报;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N];检察日报;2003年
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和谐社会论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陶一桃 ;不要滥用“和谐”[N];浙江日报;2005年
7 李晓岗;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8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燕继荣;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N];学习时报;2003年
10 尤小刚;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颜志雄;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江;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康乐;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寸飞;倾向性道德敏感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华春;道德判断过程中面孔刻板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瑞;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唐娟;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查晓坤;道德基础理论视角下道德失败对道德判断的特异性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薛时;我们如何做出道德判断?[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26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2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