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仁爱不仅具有仁民爱物、生生大德、万物一体的深刻生态伦理内涵,也具有从人际道德向生态道德扩展的推理方式、爱有等差的道德递推原则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统一的生态伦理建构逻辑,对当代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仁爱思想 生态伦理 儒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下整体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研究”(12BZX073)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历代儒学大师以其对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深刻反思,以仁爱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儒家成己成物的最高道德理想,赋予仁以普遍意义和价值关怀。本文通过解读儒家仁爱思想的独特智慧,深入分析仁爱所具有的仁民爱物、生生大德、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成中英;;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海龙;;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兼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比较[J];孔子研究;2010年06期
3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杜维明;杨浩;;儒家视阈之创造力[J];求是学刊;2008年06期
5 蒙培元;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5年04期
6 任俊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论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J];伦理学研究;2008年02期
7 杜维明,陈静;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J];中国哲学史;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杨星;;罗从彦之政治思想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9 王叙黄;;略谈游酢及其在安徽的事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贺为才;;作为生态文明界标的徽州村镇人居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石明;;论“乐”:泰州学派韩贞美学思想的审美模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郑梅钦;;宋代闽学家养生文化及其意义[A];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克诚;;中国“和”思想的内涵及其正义探论[A];和文化学刊(2011-2012)[C];2012年
8 李星;;论朱熹的诚信观及其对和谐海西建设的启示[A];2011第七届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谢红;;毛泽东的《实践论》和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学说[A];湖南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之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分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余yN延;;再论“义理”——从中日对比角度看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志坚;全面报酬、敬业度和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9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红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周杨波;杨时理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刘雷;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大海;天人合一与自我和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远鑫;朱子诗歌之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尚天潇;浅论晚明画论的美学价值及当代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发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04期
2 白奚;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H.罗尔斯顿,初晓;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吗?[J];哲学译丛;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乐源;弘扬仁爱思想 促进社会发展[J];文史哲;1999年02期
2 巴文泽;;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2008年国际儒学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2期
3 张洪波;;儒家仁爱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德强;儒家的仁爱思想与人类仁爱社会理想[J];兰州学刊;1996年06期
5 臧乐源;文明歌 唱文明[J];道德与文明;1998年03期
6 谢树放;儒家仁爱思想与思想道德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王曰美;;仁爱思想与孔子的主体意识[J];道德与文明;2009年05期
8 崔海波;唐博超;张颖;;论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李春华;;基督教“博爱”与儒家“仁爱”之共同现实价值[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10 胡发贵;;论“仁爱”与慈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703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70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