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道德厌恶

发布时间:2017-09-02 22:17

  本文关键词:论道德厌恶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厌恶 羞恶之心 道德教化 恶人 恶己


【摘要】: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而道德厌恶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厌恶形式,其不仅是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外在标识,同时也是人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内在进路。作为一种"恶所当恶"的道德意识,道德厌恶可以视为先天潜能与后天教化的交融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则体现为"恶人"和"恶己"这两个基本维度。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道德厌恶 羞恶之心 道德教化 恶人 恶己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3SA0159) 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专项基金资助(2013RS024)
【分类号】:B82-054
【正文快照】: 厌恶,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情绪体验,其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令人恶心的饭菜、让人生厌的环境、使人厌烦的对话、令人讨厌的任务等,并对人们的具体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诸多的厌恶体验当中,道德厌恶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厌恶形式,在人的社会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梁康;;“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2 张卓业;曾祥星;孔令明;;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周仁准,王桂兰;论个人行为的道德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白永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探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郭芳;;走向“精神性”教师的教师哲学——评奈吉尔·塔布斯的《教师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王干才;论人本观的三种历史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杨帅;熊兴福;;负面情感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1年18期

10 戴景平;;至善:生活意义的最高追求[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汝萍;马钦海;范广伟;李艺;;消费者道德信念:基于沈阳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沈永福;;德性、制度与利益——传统诚信运行的三个路向[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6 王启发;;罗汝芳对儒家经典的理会及其思想史意义——以其泛论《四书》、《五经》和专论《语》、《孟》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7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付灄;;浅谈道教与唐代士大夫科举入仕的关系[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C];2014年

9 凌友诗;;从闽派理学看精神文明建设——以胡宏与朱熹的学说为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10 刘汝萍;马钦海;范广伟;李艺;;消费者道德信念:基于沈阳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6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姣;从翻译伦理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鹏飞;从“亲亲相隐”谈我国窝藏、包庇罪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5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7 张彩云;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反思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宫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媛媛;伊甸园善恶之花在人间的开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古典词语解释(一)[J];四平师院;1977年S1期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古典词语解释(一)[J];四平师院;1977年02期

3 倪梁康;;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许建军;孟子论“羞恶之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J];农电管理;2001年05期

6 倪梁康;;“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7 倪梁康;高远;;“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贡华南;孔孟的“向耻而在”与“成人之道”[J];齐鲁学刊;1999年01期

9 杨祖凤;学会害羞[J];思维与智慧;2000年08期

10 汪金友;;道德在哪里[J];实践;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教育广大青少年是重点[N];保定日报;2006年

2 马晓燕;高举稳定团结旗 唱响西藏奋进歌[N];西藏日报;2006年

3 窦炎国;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6年

4 宋丹;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N];吉林日报;2005年

5 陈向阳;科学道德也要从知荣辱而始[N];解放日报;2006年

6 付敬华(作者系梅河口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耻前止步 向荣而行[N];吉林日报;2006年

7 王地;向左一步是幸福,向右一步是孤独[N];检察日报;2012年

8 璧子;照“镜子” 明荣耻[N];韶关日报;2006年

9 苗向东;牢记“八荣八耻”[N];湖南日报;2006年

10 孙景尧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书育人,“求其放心”[N];南方周末;2011年



本文编号:781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781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