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教师职业道德试题_新时期应如何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16-08-01 22:14

  本文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研究和探索这些新要求,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事业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是我国从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一转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变革。这一转型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关键。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师德建设历史地摆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新时期师德建设有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新要求就显得重要而紧迫。本文就此作一点探索。

    一、强化责任和敬业精神。

    从教育外部看,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市场机制也日趋完善,市场规律在教师资源配置中已发挥主导作用。从教育内部看,依据《教师法》,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将全面实施。聘任制的实施将意味着教师职业"铁饭碗"的终结,也意味着一次选择、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历史的彻底改变。教师的聘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聘任制的重要特征。学校与应聘者在聘前或聘期期满后,都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在教师聘任制度下,《聘任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将成为学校管理及教师自律的根本依据。与此相适应,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强化责任与敬业,并需要大力倡导"在岗一小时,敬业六十分"精神。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及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判断教育现象、问题的标准,反映教师的教育价值趋向。教育观念应包括教育功能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法制观等。教育观念形成于教师的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更新。任何教育行为都与教育观念密切相关,都是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教育观念有新、旧之分,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行为。教育观念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深层联系。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是社会道德形成的根本依据,同样,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追根朔源则取决于科学的教育观念。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现象,都与教育观念有着本质的联系。如,有些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有些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些教师为追求升学率威逼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转班转学、有些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求利益等等,一些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有的看法甚至大相径庭,致使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有的问题甚至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师职业道德上,根源却在教育观念上。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应成为对教师职业道德上的要求。

    三、强调热爱学生,恪守有教无类。

    在传统封建的农业时代,接受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家庭和富家子弟的特权,教育的宗旨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当人类发展进入到现代工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接受教育成为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宗旨相应转变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先后迈向工业化的国家逐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全体国民接受教育的权利。1986年我国颁布,并于2006年修订后重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法律赋予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神圣权利。我国教育事业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面向全体学生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教无类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一光辉思想提出,我国古今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两千多年的梦想,在今天变为了现实。接受教育是全体国民的权利,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成为教育之宗旨和要义。学生接受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有教无类不在是一种倡导,而是教师必须恪守的道德要求。反之,就是在剥夺法律赋予国民的权利。

    热爱学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要求教育培养学生,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是国家的下一代,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社会的代表与国家社会的下一代的关系。教师热爱学生代表国家社会对下一代的热爱,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这种爱不同于其他任何感情的爱,她是一种博大、无私、高尚的爱,是寄予着国家社会对下一代无限希望的爱,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信心自豪的爱。

    热爱学生是教育规律的要求。记载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言论的《礼记·学记》中言"亲其师、而信其道",揭示了"亲与信"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教育规律精辟的阐述和高度科学的概括。学生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处在发育成长时期,其需要(马思洛需要层次学说)处于比较低级层次,情感的因素在形成学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动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要完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就必须做到热爱学生。

    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教育的根本宗旨,根据有教无类的要求,热爱学生要做到热爱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而不能因教师个人的好恶,因学生的出身、性别、面貌、优点、缺点等等,对学生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是教师"爱"的博大、无私和高尚之处。霍懋征、林崇德等全国模范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并忠实信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就是对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本质的揭示。

  四、强调创新精神和尊重学生。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手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而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对创新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懂得创新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就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条件。自尊、自信、自强、完美而独特的个性、健全而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些宝贵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均需尊重的滋养而生长。尊重学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五、强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与以前相比,这个时代已表现出其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新技术从发明到生产运用的周期已实现无时间间隔,即新技术研发出来后立即运用生产。而且,高新技术成群发明和运用。新知识成倍增加(有人称为知识爆炸),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文明成就时,知识经济也给教师带来新挑战。一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与数量大大增加,引导、培养学生判断、鉴别能力更加重要;二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加重要。三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学者保罗·郎格朗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论,预言在21世纪,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措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我们已身处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教师要胜任自己的职责,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率先投入终身学习,而且应在全社会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六、树立合作意识,强调团结协作。

    教育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周期长,见效慢。教育培养人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合作,而且,在教育系统内需要各级学校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在学校内不仅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支持配合,而且也需要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各环节的配合与合作。团结合作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更强调合作意识、协作精神。知识和高新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支撑,高新技术研发及应用,需要联合攻关,多方面、多系统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下,跨越不同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差异,全球性经济市场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各国之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口负担问题、贫困难民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反恐怖问题等等。培养世界性合作交流人才和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时代发展赋予教师团结合作精神新的要求和内涵。

  


  本文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0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0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