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科研伦理问题背后的两种科学——一种技术辩证法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21 07:52

  本文关键词:科研伦理问题背后的两种科学——一种技术辩证法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科研伦理问题 道德困境 技术辩证法 自转-公转


【摘要】:解决科研伦理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战后科学家和司托克斯对布什范式中两种科学之间关系的解读都是基于科学家思维,只站在其中一种科学的立场上去理解两种科学的关系,导致最终难以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布什首先是工程师,然后才是科学家。因此,基于"技术辩证法"的视角,以"自转-公转"的模式重新理解布什范式中两种科学的关系,有利于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关键词】科研伦理问题 道德困境 技术辩证法 自转-公转
【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2JZD045) 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研究”(13ZJQN037YB)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Z3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B82-057
【正文快照】: 近年来科研伦理问题(科学道德、科研经费和学术规范等)频发并成为社会问题。这是因为科学家处于两种科学(纯基础研究和满足实用目的的基础研究)之间,他们经常面临一种道德困境:是遵循科学的自由精神,还是遵从科学的社会功能(如遵从现实的雇主利益)。瓦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马云霞;缪昕;;融入人文教育,,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3 白夜昕;李杰;;苏联-俄罗斯两种文化整合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4 孙进;;德国的学科文化研究:概念分析与现象学描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5 沈文钦;;观念的力量——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6 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7 冯吉;;论情报意识的文化底蕴[J];图书与情报;2006年03期

8 王丛霞;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9 冯跃林;夏雪明;;我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与和谐现代性的诉求[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志慧;;浅论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人文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尹传红;;科学所“对应”的文化——兼论科幻作品的价值与使命[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7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崔子修;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豪杰;论体育医疗服务系统——价值论证与系统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潇柳;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互动机制的案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叶波;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彦;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弱化及其教育调适[D];西南大学;2011年

5 段静;巴里·巴恩斯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麒蓉;斯诺的两种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1年

7 王瀚婧;“半科盲”现象的哲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瑞清;科学主义的惯性[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吕艳;李森科伪科学事件的文化透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永忠;后常现科学的兴起(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明国;科学技术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89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9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