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认知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8:30

  本文关键词:认知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增强技术 非治疗目的 伦理问题 对策


【摘要】:认知增强技术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重要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就一直力图拓展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之下,认知力和大脑运作能力凭借其日益凸显的作用被人们广泛重视。认知增强技术就是通过运用相关药物、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以及技术工具实施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干预,这种干预行为不但能够对脑痴呆之类的疾病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还能够对没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正常人起到提高理解力、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协调能力的作用。认知增强技术有效的对人体的自然状态进行重新组装,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伦理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此类伦理问题就是否将该技术引入国际社会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认知增强技术将要彻底颠覆人的价值、人的意义,这项技术诞生的实际意义是要告别我们原有的传统人的理念,迎来一个崭新的生命科学技术的时代,所以认知增强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不是一般的科研渡过的问题,对其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思考显得较为迫切。本论文意图研究认知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对认知增强技术领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总结概括了认知增强技术引发的问题以及讨论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战略。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认知增强技术的内涵、分类、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发展和现状,对认知增强技术做一个整体系统的概述,为第二部分的问题提炼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认知治疗与认知增强的明确分界以及在逾越了认知治疗范畴后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第三部分详细提出了针对科技时代认知增强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规定。加强认知增强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及技术性;在社会层面制定伦理规范,使认知增强技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制定法律规范及监管条例,保障认知增强技术安全、有序的实施。
【关键词】:认知增强技术 非治疗目的 伦理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7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6
  • 第一章 认知增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6-22
  • 1.1 认知增强技术16-17
  • 1.2 认知增强技术的缘起17-18
  • 1.2.1 神经科学的发展17
  • 1.2.2 现代生活的压力17-18
  • 1.2.3 对更高能力的追求18
  • 1.3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18-22
  • 1.3.1 认知增强技术的进展及现状18-20
  • 1.3.2 认知增强技术的相关争议20-22
  • 第二章 认知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22-31
  • 2.1 认知增强与认知治疗22-23
  • 2.2 社会问题医学化23-24
  • 2.3 认知颠倒问题24-25
  • 2.4 公正问题25-28
  • 2.4.1 社会公正问题26
  • 2.4.2 代际公正问题26-28
  • 2.5 后人类问题28-29
  • 2.6 优势积累效应及波及效应29-31
  • 第三章 认知增强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31-41
  • 3.1 技术维度:完善认知增强技术31-34
  • 3.1.1 制定认知增强技术的准入及审批制度31-32
  • 3.1.2 提高认知增强技术的安全性32-33
  • 3.1.3 加强认知增强技术的针对性33-34
  • 3.2 伦理维度:构建与认知增强技术相关的伦理体系34-38
  • 3.2.1 加强相关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意识34-35
  • 3.2.2 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与伦理委员会的评判作用35-37
  • 3.2.3 构建认知增强技术的伦理原则37-38
  • 3.3 实践维度:建立认知增强技术的相关法律规范38-41
  • 3.3.1 制定认知增强技术的使用范围及实施权力主体范围38
  • 3.3.2 制定认知增强技术的法律法规38-40
  • 3.3.3 建立相关的国际协议40-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4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49
  • 承诺书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春花;;浅析应用伦理学的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白臣;张静如;;角色道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陆华;;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全球伦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冯昊青;;安全之为科技伦理的首要原则及其意义——基于人类安全观和风险社会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龚天平;何为芳;;生态文明的伦理意蕴——一种形式伦理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李炳昌;;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科学的内在因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孙迎辉;鹿岩;;绿色马克思主义制度与环境的新视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刘鼎;;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若干伦理问题及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06期

9 熊晓青;;环境立法之经济分析的合理性限度——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7年00期

10 杨全民;;不伤害原则导向下的医德医风教育探析[J];华章;2011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韩跃红;;初议工程伦理学的建设方向——来自生命伦理学的启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鲁琴;;关于人兽嵌合体技术的伦理审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恒力;;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推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庞俊来;;技术与伦理的和谐与悖结[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高兴;;由创意产业引发的责任伦理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李帅;;DNA亲子鉴定的伦理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钱丽荣;;安乐死渐进性路径探析[A];2013浙江省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喻文德;责任原则: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8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阳阳;辅助生殖技术之伦理反思[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海燕;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伦理的挑战[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董天宇;我国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的若干伦理冲突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崔胜男;艾滋病治疗药物研发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清华;艾滋病防控中的部门协作长效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3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93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f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