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自主网络与跨域警务合作——奥斯特罗姆警察服务思想试探
本文关键词:多中心、自主网络与跨域警务合作——奥斯特罗姆警察服务思想试探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中心 自主治理 公共经济 警察服务 跨域治理
【摘要】: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揭示:相比大城市的警察机构,地方社群控制的警察机构的产出水平更高,效率更高,更能满足公民的需要;大都市地区警察服务的生产者具有多样性,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重复生产;不同层次的警察机构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关系网络,使得辅助服务被普遍地使用;机构规模的多样性和服务的不同组合,并不必然产生服务的浪费和混乱;交叉管辖背景下跨辖区警察组织的合作具有普遍性,且非正式(不成文)合作非常容易实现;警察绩效与正式合作协议的数量负相关;与非正式协议的数量正相关;绩效测量应该是一种学习更好地了解警察做什么和在其社区有什么影响效果的途径,在提出更好的问题方面比给出更好的答案方面更有用。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的政策选择对于当下中国的公安警察改革和警察服务的组织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Abstract]:Ostrom's research reveals that local community-controlled police agencies are more productive,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itizens than police agencies in large cities; The producers of police servic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are diverse and there is almost no duplication in the strict sense; There is a rich network of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police institutions, which makes auxiliary services widely used; The diversity of institutional scale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ervice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waste and confusion of services; The cooperation of cross-jurisdictional police organiz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ross-jurisdiction is universal, and informal (unwritten) cooperation is very easy to achieve; Police performanc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formal cooperation agreement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informal agreement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hould be a way to learn better about what the police do and what impact they have in their communities. The policy choice of Ostrom's theory has profoun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polic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olice service in China. .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跨区域警务合作的模式与绩效: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FRF-TP-12-127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035.3
【正文快照】: 一、大城市改革、公共经济与警察服务产业1965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拟研究和从事除水资源之外的一个政策领域,最终她选择了警察服务这一公共行政中的“无名”领域(‘No-Name’Fields)作为学术研究的开始(FirstPolicingStud)y[1]。奥斯特罗姆对警察服务的研究缘起于大都市改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詹伟;朱云云;;试论我国服务型公安行政模式的构建——兼谈英国当代警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郑永年,王旭;论中央地方关系中的集权和民主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玉文;吴昕春;;基于政府合作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喻中;论以法律规制权力[J];长白学刊;2002年04期
3 鲁敏;;转型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的调适——从政府过程角度[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4 陈敬德;;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从科层制走向“多中心”治理[J];东南学术;2008年01期
5 杜力夫;;试论行政机关内部的权力制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李晓红;;公共治理视域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7 徐长鹏;;新公共管理语境下的服务型警务构建[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章剑;;建设服务型警察机关的阻力及其解决途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定明捷;;试析政策执行鸿沟现象的救治策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朱春奎;沈岚;沈萍;;基于PZB模型的警察服务质量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永忠;胡俊凯;;试论服务型警务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对策[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龚文婧;英美地方自治制度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杨立春;公共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7 谢玉华;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孙波;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分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蒙;论以事权为核心的中央地方关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书军;村民自治进程中的村民权利授予[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欣;我国的分税制改革[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柴慧;我国央地财政分权的宪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丙川;行政性省管县体制改革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生;制度创新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董国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纵向府际关系协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跃文;迈向整合型:“整体政府”视域下我国基层公安行政改革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楚亚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莎莎;相机授权体制下央地政府间博弈行为的潜规则化问题及其矫正路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伦;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斯蒂芬·马赛多;王勇兵;;自主治理的人民相互负有什么义务:普世主义、多样性还是《万民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1期
3 任杰;;在利维坦与私有化之外——探析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之道[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4 王樝;;奥氏多中心理论及实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陈艳敏;;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03期
6 高轩;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魏波;;多主体多中心的社会治理与发展模式[J];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8 孔繁斌;;社会治理的多中心场域构建——基于共和主义的一项理论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张克中;;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9年06期
10 薛冰;;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的良性互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发展趋势[J];人文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春福;;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行为方式和建构机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井敏;多中心自主治理:解决“公地悲剧”的制度选择[N];学习时报;2006年
2 孙德超;塑造政府的公共精神[N];吉林日报;2005年
3 祝灵君;现代公民社会中的社会民主[N];学习时报;2007年
4 ;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N];人民公安报;2003年
5 陈林;NGO治理:寻找崇高人性与谋利冲动间的平衡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6 唐琦玉;公共部门低效的原因及提高途径[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瑜;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侯灵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小莹;自由人的生存世界:走向自主治理[D];吉林大学;2007年
4 范晓娜;博弈视角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高晓雷;政府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孙文;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治理改革的启示[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大志;治理的兴起与国家主权[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95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9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