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金融犯罪成因及防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6 13:41

  本文关键词: 犯罪原因 犯罪成本 犯罪收益 出处:《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金融犯罪是犯罪人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者是内因 ,后者是外因。金融犯罪是一种较典型的“理性犯罪” ,犯罪人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当实施犯罪行为的净收益增加 ,会带来犯罪人总效用的增加时 ,一个人犯罪的可能性相当大。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或净收益 ,受犯罪人个人因素与外部条件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 ,分析了金融犯罪行为的净收益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金融犯罪防范的建议
[Abstract]:Financial crime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individu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former is the internal cause, the latter is the external cause. The financial crime is a typical "rational crime", and the criminal aims at maximizing the personal utility. When an increase in the net proceeds of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utility of the offender, the likelihood of a person committing a crime is considerab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actors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offend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t income of the financial crime and the variables by using the economic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me.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成都61007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系!成都610071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显荣;陈加满;;从经济学的视野看合同法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彭学龙;张奕峰;;“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J];中华商标;2006年11期

5 宋怡林;法经济学的效益目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李德仁;;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史际春,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蔡守秋,蔡文灿;水权制度再思考[J];北方环境;2004年05期

9 刘筠筠;专利制度的合理选择与利益分享的法律经济学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时显群;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思想及其可借鉴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秉镰;杜传忠;;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市场特征与政府垄断规制——兼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市场比较[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龙长青;;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征地补偿制度创新[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建;;财产的最佳利用与遗失物制度的法律选择——遗失物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军;行业协会的制度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2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李玉香;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陈富良;政府规制的均衡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7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汉杰;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廖晖;国有企业财产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邹伟康;计算机软件版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4 高登立;上市公司小股东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5 安钢;垄断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薄燕娜;论空间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丁天球;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健;论刑法上的严格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李金明;防卫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谭劲松;我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成功;李益明;;城市化进程中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2期

2 钟敦雄;;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0期

3 张敏;;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平衡问题研究[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朱力影;;关于易产生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类型分析[J];神州;2011年14期

5 冯玉维;;学校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6 明秀峰;;论犯罪效益对预谋型犯罪形成的影响[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和海;;从个案看安监领域玩忽职守犯罪的预防[J];中国检察官;2011年12期

8 刘娇;;谁之罪?——“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研讨会”侧记[J];中国企业家;2011年13期

9 王大伟;;女生慎防性侵犯[J];生命与灾害;2011年08期

10 宋利红;;反洗钱情报在侦查中的深度应用[J];政法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景山;;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犯罪[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颐;王小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李军;;网络时代如何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域的犯罪[A];冶金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与创新——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论文集[C];2007年

4 甄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李玲;董常青;;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黄京平;石磊;;试论“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立花;张妍萃;侯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赵福红;;社会分层与多元化背景下的高学历人员犯罪研究摘要[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淼;王志远;;外来人口犯罪趋势与原因分析——以宁波地区为样本的分析与考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天合;;法制视野下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魏存武 何静;8类犯罪是侦破重点[N];兰州日报;2005年

2 记者 吴卫;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犯罪势头[N];天津政法报;2005年

3 梁奇;打击窃电犯罪要双管齐下[N];中国电力报;2004年

4 傅一鸣;衢江严打涉农犯罪[N];人民公安报;2005年

5 郭铁男;放火犯罪的特征及防控对策[N];人民公安报;2005年

6 徐虎;手莫伸,伸手必被捉[N];人民公安报;2005年

7 李伟锋邋通讯员 汤笛声;双峰打击涉电犯罪[N];湖南日报;2007年

8 记者 罗旭 通讯员 李雅洁;上半年治安“一降一升”[N];光明日报;2005年

9 王敏邋孙仲荣 曲波;西安重拳打击盗窃自行车犯罪[N];人民公安报;2007年

10 王志勇;虚拟世界犯罪凸现网管漏洞[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杨如彦;公司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静;我国的证券交易犯罪及防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梅方挺;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敏;生态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屈迎昕;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小辉;黑社会性质组织向经济领域渗透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志辉;网络犯罪的惩治与预防:现状、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志华;试论犯罪综合动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杨列;跨国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蒋涛;犯罪本质特征之社会危害性——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背景下论社会危害性[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沈亚萍;计算机犯罪的成因和防范[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38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38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c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