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8-04-13 02:05

  本文选题:劳动教养 + 反思 ; 参考:《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劳动教养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为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突出,招致了社会有关人士和法学界部分学者的质疑和抨击,因此,很有必要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作用、现实价值和未来出路进行探讨。 本文对劳动教养制度创立以来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把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创立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基本瘫痪阶段、重建阶段和改革创新阶段,对各个阶段的发展概况和特点作了简单的概括。并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了反思,认为其立法现状与国家法制建设状况不相适应,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国际人权公约相关规定冲突,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的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性质不确定,审批程序缺乏必要监督制约机制,适用范围不明确,法律性质与其实际的严厉程度不相适应,司法救济不够充分,执行过程存在弊端等方面。 文章中通过对劳动教养制度与国外轻罪制度、保安处分制度、少年教养制度的对比分析,考察国外相关制度的变迁及实际状况,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具体分析,看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似性,辩证合理借鉴其原理和规则,以此推动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文章还对目前法学界存在的关于劳动教养制度出路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劳动教养应当定性为处于刑罚和行政处罚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教养制度,是强制性的教育矫治措施,与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共同构成我国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法律处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劳动教养制度的模式做出设计,其审批程序采用司法程序,适用对象法定化,期限减少为1-6个月,对执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应考虑与劳动教养相关制度及措施的一体化问题。
[Abstract]:As a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order and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rime.However,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country's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 drawbacks of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ur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aroused the doubts and criticisms of relevant social personages and som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law.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historical function, realistic value and future outlet of the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to five stages: the founding stage,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the basic paralysis stage, the reconstruction stage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age.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re briefly summarized.The author also reflects on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and thinks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gisla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legal system and conflicts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legislative law,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law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 and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and problems in practice.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ature of the law, the lack of necessary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in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rocedure, the unclear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incompatibility of the nature of the law with its actual severity, the insufficiency of judicial relief and the malpractice of the execution process, etc.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and the foreign minor crime system, the security measure system, the juvenile education system, inspects the foreign related system chang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Looking at its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similarity, we can use its principle and rules for reference dialectically and reasonabl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way out of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in the field of law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s.The author holds that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ur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n independent system of reeducation between punishment an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which is a compulsory educational corrective measure and a criminal punishment.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constitutes the legal punishment system of restricting or depriving personal liberty in our country.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designs the model of the future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rocedure adopts judicial procedure, the applicable object is legalized, the time limit is reduced to 1-6 months, and the executive management mode is reformed.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s and measures related to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ur.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士军;李滨;;劳动教养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J];人民检察;2011年04期

2 张吉刚;闫晓光;;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8期

3 刘瑞;;美国个人主义述评及反思(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4 后俊;;浅析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5 陈洁;;关于我国现阶段行政法制监督的反思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田辉;杨春权;;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若干反思[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7 王贞;;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侯兆晓;;劳教:一个名词的作古?[J];政府法制;2010年24期

9 冯石岗;谷晓飞;;当代西方学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J];学理论;2011年22期

10 田永峰;;“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防经济学研究之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永安;;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完善[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梁大明;;关于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反思[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回盛生物”杯全国养猪技术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9年

3 陈海昌;;注重解题后反思,提高思维品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4 王恩界;;实践社会心理学的内涵与建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琛;;论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误区[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常松;;对中医诊断学相关研究的困惑[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兰卓;郑清贤;;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9 刘自武;吴冬平;;浅谈山洪风险管理——“6.10沙兰镇山洪灾害”的反思[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10 夏越科;;反思,让化学教学更有效—谈化学教学中的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国华;痛失“蚕”机的反思[N];中国特产报;2000年

2 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从反思中崛起[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陕西师范大学 张迎春 孙婷;应反思评价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张振楣;对旅游文化热的反思[N];华东旅游报;2002年

5 ;金属业对电子商务的反思[N];世界金属导报;2000年

6 记者 刘坚 王义伟;厦华反思技术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7 商义;关于网络经济神话的反思[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8 赵东辉 王攀;关于“安加现象”的社会反思[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9 浙江省宁海闻裕顺幼儿园 童海安;借鉴探索反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李宝林 何毅;对FDI“超国民待遇”的反思[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鹏飞;认识与反思:近三十年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史[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7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俞海洛;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俊芹;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与出路[D];山东大学;2007年

2 马家利;劳动教养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张英杰;论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易汉纯;从法律视角看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陆明军;劳动教养制度及其立法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邢必达;劳动教养制度相关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常虹;劳动教养制度及其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姜俊山;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兼论劳动教养的出路[D];延边大学;2003年

9 江崇德;劳动教养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陈景云;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2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742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