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犯罪的刑事司法对策
本文选题:国家公务员 + 检察机关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Abstract]:......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作荣;不完整的“奇迹”——何以犯罪恶行这样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年02期
2 ;我省将从机关在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中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干部)[J];人事与人才;1995年08期
3 莘素;对免职不服能申诉吗[J];中国人才;2005年21期
4 李斌;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和辞职辞退制度政策问答(一)[J];人事与人才;1997年09期
5 ;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有规定[J];时代论丛;1997年05期
6 张明 ,张瑞明;蓟县将专武干部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轨道[J];中国民兵;1999年12期
7 ;山东省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J];山东政报;1999年01期
8 ;公务员管理信箱──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J];人事与人才;2001年09期
9 ;公务员管理信箱——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J];人事与人才;2001年10期
10 ;关于变更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后有关问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华;;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2 刘旺;王小园;;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的几点思考[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3 范堆相;;在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4 程耀金;;对国家公务员廉政监督的思考[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5 王友文;许利生;;对完善国家公务员任用机制的一点思考[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6 杨从善;;关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部分条文修改之我见[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7 严芳;;多元概化理论(MGT)在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张世伟;;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侯雷;郑吉萍;;论服务型政府创建中的公务员核心能力建设[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考选国家公务员的面试测评要素[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应军;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N];西藏日报;2003年
2 ;国家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关问题(十)[N];中国人事报;2003年
3 本报评论员;不懈的探索 成功的实践[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朱向东;西方一些国家公务员范围[N];学习时报;2005年
5 本报评论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N];西藏日报;2003年
6 周实;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伦理道德与法的有机结合[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7 ;国家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关问题(十一)[N];中国人事报;2003年
8 ;国家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关问题(六)[N];中国人事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芬子;“十万大军”报考国家公务员[N];华夏时报;2002年
10 ;国家公务员辞职问题解答(二)[N];中国人事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张倩;典型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石泉;竞技体育刑法制约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谭志君;证据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杨庆文;当代中国刑法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黄文;刑事诉审关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刘飞;洗钱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文霞;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洪伟;证券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雨;论受贿犯罪及其侦查[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文权;船长刑事责任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杨志芳;身份与共同犯罪问题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翟旗;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马勇;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周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曹丹;试论我国计算机犯罪及立法完善[D];苏州大学;2003年
8 刘杰;我国刑法中的典型包庇犯罪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王太奇;论轻微犯罪刑事政策的适用[D];郑州大学;2004年
10 赵能文;我国挪用犯罪理发评析及其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813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1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