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白领女性犯罪的法社会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28 18:30

  本文选题:白领女性犯罪 + 犯罪原因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白领犯罪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打击的重点犯罪之一。研究表明,随着女性政治资本获得的增多,她们的政治地位日益提升,白领女性犯罪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白领女性犯罪是指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专门职业的女性脑力劳动者,利用职务在职业活动中牟取非法利益,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我国的刑法分则中白领女性犯罪主要涉及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危害税收征管罪、合同诈骗罪等罪名。与一般的白领犯罪相比,白领女性犯罪有其自己的特点:女性心思比较细密,生性胆小,她们进行的白领犯罪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且易受感情因素的支配;因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所以白领女性犯罪中有相当比例属于“逼近犯”和“情面犯”;白领女性犯罪的类型也相对集中,主要为贪污、挪用公款和经济诈骗案,而且犯罪人以财务会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为多,由于这类白领女性的工作岗位特殊,她们手中掌管或控制着单位大量的财和物,因此她们一旦犯罪,涉案的金额是十分巨大的,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另外,白领女性犯罪人中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她们的法律意识却较低,因此“秀才法盲”的现象十分普遍。 白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但白领女性犯罪的数量却逐年激增,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的出现?笔者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白领女性犯罪的原因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使经济领域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差距成为了白领女性犯罪的诱导因素;政治方面,权力监督的乏力,使白领女性犯罪失去控制,政治体制的诸种弊端也为白领女性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碰撞形成的文化冲突,给白领女性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使一些白领女性思想遭到腐蚀,价值观出现混乱,最终导致了行为的失范。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女性生活的精神依托,家庭功能的不完善是导致白领女性犯罪的客观诱因;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又一重要的社会机构,它对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缺陷,多数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白领女性犯罪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由于在学校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制教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也与白领女性犯罪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位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会给白领女性犯罪提供许多可乘之机。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仅是外部原因单方面起作用的,还需要内因起作用,白领女性犯罪也一样。因此我们在注重白领女性犯罪的社会成因时,也不能忽视白领女性的个人因素。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人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原因中的其他因素都要通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来发生作用。影响白领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很多,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攀比妒忌的心理,贪婪虚荣的心理,老实吃亏的心理,补偿回报的心理,从众顺应的心理,冒险侥幸的心理和角色冲突的心理,正是这些不良心理的驱动,使一些白领女性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法律社会学家认为,“犯罪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担心的不是犯罪行为的存在,而是对犯罪行为失去控制”。针对白领女性犯罪率逐年上升的情况,我们应加强对白领女性犯罪的社会控制,避免其失控。首先,要建立白领女性犯罪的外在控制体系。如深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克服社会弊端,逐步减少滋生白领女性犯罪的条件和土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司法公正,为打击白领女性犯罪提供有力保障;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发挥社会监督力量,解决对白领女性犯罪监督乏力和监督缺位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激发民众同白领女性犯罪作斗争的热情。其次,要增强对白领女性犯罪的内在控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白领女性人格健全发展的空间;加强对白领女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各单位和妇女组织还应定期对白领女性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帮助她们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力和抵制犯罪诱因的能力。总之,只有通过内外控制系统互相作用、互相配合,才能将白领女性犯罪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Abstract]:At present ,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 white - collar crim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crim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hit . The study shows that , with the increase of women ' s political capital , their political status is increasing , and white - collar female crime also presents a rising trend .






Women ' s crimes in white - collar women are mainly involved in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and economic fraud , and the types of white - collar female crime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 so they are mainly involved in corruption ,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and economic fraud .






The social status and economic status of white - collar women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 but the number of white - collar female crim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 crime is a normal phenomenon in society , but we are not concerned about the existence of criminal act , bu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ocial control of white - collar female crime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庆;;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之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2 尹斐;;文化冲突与犯罪[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3 陈洁;庄小茜;;从社会学中透视犯罪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4 汪陆平;;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5 李锡海;张亚奇;;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齐一雪;;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特点及成因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毛纪华;夏凉;;涉农职务犯罪预防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奉化市检察机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为切入[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杨兴培;;论筑建以揭示原因、预防为主的刑事犯罪法学——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整体相互联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7期

9 张翔;;浅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10 王志强;;试析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组构论[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三;;“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学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徐乃龙;;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治理的反思[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熊沁;;关于“80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彦杰;;对当前青少年罪犯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方波;;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6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谭志君;;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斌;董春玲;;我国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立国;;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心理初探[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君 王爱莉;“讨债公司”犯罪原因有五[N];检察日报;2010年

2 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孙晓花;经济犯罪原因及对策[N];山西科技报;2010年

3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少年法庭 陈建明;浅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判决书教育[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郑智航;不懂法莫成悔罪万金油[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 肖志勇 刘洪宇;法官释法(45)“强出头”成未成年人犯罪重要原因[N];工人日报;2009年

6 林世钰;防止土地征占养肥贪心“村官”[N];检察日报;2004年

7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乐平;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三点主张[N];检察日报;2010年

8 吴尔芬;猜一猜谁是罪犯?[N];中国邮政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美桢;有多少家教可以重来[N];福建日报;2007年

10 周和平;树立正确的“交往观”[N];黄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洋;商业犯罪论要[D];吉林大学;2006年

2 丁英华;公司犯罪及其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宗宪;罪犯改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何挺;“严打”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越轨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梅;白领女性犯罪的法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健;犯罪原因的再认识[D];吉林大学;2012年

3 谢叶强;论网络犯罪及其刑法防控[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学建;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宋青;环境犯罪原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锐填;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兰州大学;2009年

7 宛霞;犯罪人被害化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8 孙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王冠亚;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7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47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