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解释犯罪与价值中立

发布时间:2018-05-31 03:39

  本文选题:解释犯罪 + 价值中立 ; 参考:《现代法学》2004年02期


【摘要】:再现犯罪、揭示罪因 ,有益于把决策者和公众拉回现实 ,检讨其对犯罪的反应程度和方式 ;有益于向普通人提供深度关照自己的视角 ;有益于揭示个人、社会和国家极易被害的具体细节 ,使其整体对策选择更具理性
[Abstract]:The reappearance of crime and the revelation of the cause of the crime are beneficial to bringing the decision-makers and the public back to the reality, reviewing the degree and way of their reaction to the crime; it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the ordinary people with the depth of their own perspective, and to reveal the specific details of the individual, 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so that the choice of the whole body is more rational.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犯罪关系的学术拨正——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的回顾及评估[J];青年研究;2001年09期

2 党国英;从“调查研究”中解放出来[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兴国;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郝如建,赵学飞;当前我国洗钱犯罪的特征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立志;;法治语境下中国死刑问题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6 陈兴良;;犯罪:规范与事实的双重视角及其分野[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7 刘广三;单天水;;犯罪是一种评价——犯罪观的主体角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刘守芬,汪明亮;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邵维国;论扩大罚金刑适用范围的理论根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姜金良;柳冠名;;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及其防范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东华;;重大工程领域职务犯罪的制度溯源与预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2 姜国辉;梁金玉;李宛静;;透过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预防犯罪能力之初探——以中国某特别行政区为例[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友君;黄晓宁;管贤敏;任波;;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的经济、心理成因及其预防——以宁波市为视阈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平;;刑罚轻重的根据——兼论“严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5 刘强;;试论犯罪学应加强对刑罚改革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于阜民;;犯罪学的犯罪范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文成;周路;;试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治理[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戴宜生;;首重实证——世纪之交对犯罪理论研究的期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周路;;现代化与犯罪——社会控制中介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文成;周路;;试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治理[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双云;会计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文蕙;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牛锋;民刑法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邹涛;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房丽;数罪并罚限制加重原则之解构[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倩;非法行医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辛;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完善的理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彭艳林;论我国高校职务犯罪之防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宋熙;论暴力犯罪的被害预防[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勇;从组织社会学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凯;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毒品犯罪群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莉萍;堕落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石长清;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建平;“价值中立”原则在犯罪学方法论中的意义及其限度[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王燕飞;;《宏微之际:犯罪研究的视界》介评[J];求索;2006年02期

3 皮艺军;;犯罪学问题清单(一)——有关犯罪学批判的思考[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陈刚;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价值中立”观述评[J];探索;2003年02期

5 潘莉;;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和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6 张静;程秀立;;法律权威之我见[J];台声.新视角;2006年01期

7 沈友军;;政治学经验研究价值中立可能性的进一步论证[J];求索;2006年02期

8 张翔;;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6年03期

9 冯玲;;关于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质疑[J];法制与社会;2008年08期

10 李伟伟;;价值中立原则下社会公德的发展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杜雄柏;梁明晔;;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3 甘建一;;法医学被鉴定人与犯罪学中被害人的相关性探讨[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林勇;张东军;胡泽卿;毛远毅;王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卢建平;;“价值中立”原则在犯罪学方法论中的意义及其限度[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7 王辉;;谈心理学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于绪丽;;对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普遍性的讨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洪沛霖;;初探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犯罪的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马亚雄;靳高风;;犯罪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飞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术研究能否实现价值中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旅美学者 吴澧;学术与灌输[N];南方周末;2008年

3 周思明;文学的审丑与价值中立[N];文学报;2006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5级 张媛媛;从犯罪学的角度看严打[N];驻马店日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赵宝成;校园袭击案的犯罪学分析[N];检察日报;2010年

6 王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犯罪学的方法论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智超;与杀人恶魔的十年同居生活[N];世界报;2010年

8 孙伟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罗欣;从实然到应然:本体犯罪学VS规范刑法学[N];检察日报;2009年

10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伟;“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之合理解释[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卫东海;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底蕴[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金星;论韦伯思想中的自然法[D];吉林大学;2009年

8 胡晓芳;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的行政公共性[D];苏州大学;2009年

9 高晓莹;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铖;从“价值中立”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郑广祥;科学的价值审视——科学的价值中立及价值负载[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永然;犯罪学方法论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崔淑燕;试论马斯洛人文视野中的科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解光夫;价值澄清学派及其转向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新平;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乐;科学价值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吕黎;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尺度[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曾远琴;心理学的繁荣与社会政策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娟;论我国管制刑的现状与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58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58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