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指数与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选题:平安指数 + 和谐社会 ; 参考:《东岳论丛》2010年03期
【摘要】: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为了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创造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目前,国家及各省都在推行"平安建设"这一社会治理实践,但是还没有一套很好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系统的安全状态和民众对社会的主观心理安全感。"平安指数"就是衡量社会系统的安全状态的客观指标数值及居民安全感的主观指标数值,平安指数的研究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Abstract]:Our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reate a saf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s are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peace building", but there is not a set of good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security state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people. " Peace index "is the objective index value of the safety state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subjective index value of the residents' sense of security. The study of the safety index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
【分类号】:D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才年,朱际民,林吉爽;略论中国的“平安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晓峰;人本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生活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陈惠雄;快乐 福利 人本主义──与黄有光院士的有关讨论[J];财经论丛;2000年05期
3 陈惠雄;论经济大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与发展政策[J];财经论丛;2001年05期
4 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观点[J];财经论丛;2004年03期
5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6 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廖青,涂礼雄,倪权;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竞争策略[J];福建金融;2002年02期
8 魏永忠;吴绍忠;;浅谈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预警等级模型的建立[J];公安研究;2007年01期
9 陈惠雄;;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本质特征、根源与社会转型的理论界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1期
10 李金国;人性:西方法治思想之源及评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韩晓东;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鲁靖;中国粮食市场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耦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文文;伦理 理性 自由[D];复旦大学;2005年
6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7 吕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8 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传德;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3 王显勇;中小企业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4 朱佩枫;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5 李丽;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D];湖南大学;2003年
6 刘霞;伦理道德与交易成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毓雄;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8 向河;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张明月;经济人性化的理性反思[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张蕊;西方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剖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武和平;公安犯罪统计失真的现状、原因、危害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津夫;经济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王春祥;浅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3 徐毅;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刘海龙;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三个文明”[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周新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6 孙庆平;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8期
7 王国军;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J];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8 陈颖;和谐社会呼唤社会公正[J];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9 罗茵;以诚信为基础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陈吉顺,马振华;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解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2 翁清雄;;促进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3 陈乃新;;经济法、法律体系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的法学思考[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欣;;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大旗;邱潮斌;;经济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长健;;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理念的平衡协调——以利益为分析起点[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蔺翠牌;;经济法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法[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德敏;;经济法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符启林;;论贫富差距的法律调整[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士英;;竞争文化与和谐社会——论中国反垄断法立法的社会基础[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5 皮钧;民族和谐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梅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军;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绍伟;浅论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河南大学;2005年
2 李玲;中国环境外交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袁晓芳;社会模式设计与社会协同[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陆玉胜;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煜;论行政抵抗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蓝春娣;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文玉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理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慧;人的发展视角中的社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艳泓;中产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骆徽;和谐社会正义观的构建及对策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44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04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