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社会认知偏差: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

发布时间:2017-08-11 18:22

  本文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认知偏差 诱因责任 结果预期


【摘要】:社会认知偏差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深层次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山东部分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近几年来全国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生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事件诱因责任归因偏差、行为模式结果预期偏差和行为结果价值偏差。因此,改善法的实施现状,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优化社会认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合理引导社会认知,是群体性事件社会认知偏差的有效干预对策。
【作者单位】: 山东警察学院;泰山学院;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 诱因责任 结果预期
【基金】:王庆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项目编号09YJAZH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1.4
【正文快照】: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探讨群体性事件时,已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社会心理领域。他们从从众心理、责任扩散效应、社会感染等角度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寻找有效治理的对策。然而,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认知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关系、社会认知偏差在群体性事件生成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晋胜,何卫平;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周艳;大学生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友昌,王树明;体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林寿康,王承坤;论教育中应如何贯彻“以人为本”[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5 张慧;不同目标结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对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王南方;;理想教育与人的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陈凤梅;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8 曾海田;论性别角色观念和男女平等[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9 曾海田;论性别角色观念和男女平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华平;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恒忠;;教师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杨玲;;护理差错易出现的环节及防范措施[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3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庆华;;谈五年制师范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5 周云水;;论西藏错那勒布门巴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定金;国有资本运营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叶斌;影响力模式:对中国人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学君;大学生群体危机生成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雍琳;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海波;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于广涛;态度强度对态度背景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斌;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范俐;中学生物教学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谢雅萍;互联网传播与闽台交流[D];福州大学;2002年

8 王芳;电子邮件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刘秀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韩志明;;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建构[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04期

2 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申自力;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表现、本质及其影响[J];求实;2004年07期

4 鹿立,宋洪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人口学刊;2002年04期

5 张兆端;国外境外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之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7 陈晋胜,王鹏越;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陈晋胜,介新玲;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10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红民;中国政府信任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李永国;当代美国政府信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延涛;;群体性事件激发的群体认知基础[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657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657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