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去殖民”意象与“主体性”意识重构
本文关键词: 年轻世代 “主体性”意识 对日认知 出处:《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具有后殖民社会典型的抗争性,社会内部反对"一元"叙事,倡导重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由于每个后殖民社会所独有的被殖民经验,台湾社会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对外选择的"去霸权"意象、抗争上浮现出的"殖民现代性"论述和"反中"意识,尤其体现在当前台湾年轻世代所持的价值理念立场上。对于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后殖民遗绪"表现,应该跳脱"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框架,从历史情境中探寻现象成因,以情感结构层次作为分析立足点。"解严后"台湾年轻世代的对日态度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随着社会内部"主体性"意识社会化地加剧,其对日认知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
[Abstract]:Taiwan, as a post-colonial society, has the typical resistance of post-colonial society, which opposes the "monistic" narration within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unique colonial experience of each post-colonial society, the "colonization" model of Taiwan society also has its own special emotional connection.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image of "despotism" chosen by foreign countries, the exposi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China" in the struggle. In particular, it is reflected in the current stand of value concept hel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Taiwan.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st-colonial legacy" of the current younger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ideological framework of "state-nation" should be skipped.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phenomenon, emotional structure level as the basis of analysi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s young generation of attitudes to Japan also showed different cognitive tendencies. With the socialization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society, its cognition of Japan also shows different mental pattern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分类号】:D675.8
【正文快照】: 观之两岸关系,一直冲不破两岸定位瓶颈。有声音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应该定位在亚洲的框架内思考,这样就可以避免地位平等的敏感问题,为什么现今在亚洲这样的反思声音并不被亚洲社会真正倾听,即使政治上想要走出上世纪的“帝国化”“殖民化阴影”,明确了目标也还是摆脱不了思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峰;搞"台独"决没有出路[J];中州统战;2000年04期
2 与非;;《加强台湾安全法》出台前后[J];世界知识;2000年07期
3 赵郁美;;台湾大学生要和平不要“台独”[J];统一论坛;2000年04期
4 亚贝;台湾出现“上海热”的意义和启示[J];两岸关系;2001年08期
5 林剑 ,甬台;警惕,陌生台湾人向台商行骗![J];两岸关系;2001年12期
6 阎学通;统一台湾的时间由什么决定[J];领导文萃;2001年09期
7 丁伯欔;要警惕假“台”真“日”的“台独”鼓吹者[J];统一论坛;2001年06期
8 张沛江;一个台湾人的“肺腑之言”[J];统一论坛;2002年05期
9 高希均;新台湾人?新上海人?[J];台声;2003年05期
10 吴霜;台湾和大陆的故事[J];统一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楠;;台湾交流体验[A];共识(2011春刊05)[C];2011年
2 程光;;“文化台独”及其对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影响[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澎;;试论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妇女的“皇民化”塑造[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文生;;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研究[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A];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C];2008年
6 王淑翩;;从为台湾意识“正名”看中央对台政策[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下)[C];2013年
7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蕾;“台湾妹”嫁“大陆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李华;在台陆生眼中的台湾[N];团结报;2013年
3 冽玮 陈立宇;台湾老人的“高调”生活[N];团结报;2013年
4 初晓东;台湾忧心步乌克兰后尘[N];中国国防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炜娜 孙立极;台湾人也爱捧“铁饭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6 马淑静(台湾);“台湾经验”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陈晓星;嫁到台湾还好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李于伯邋吴娟;中山团友成台湾媒体聚集对象[N];中山日报;2008年
9 毛仲伟;“台独”分子聚集台湾叫嚣“台湾独立” 警惕“渐进式台独”升级[N];解放军报;2002年
1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现为台湾逢甲大学交换学生 唐黎 台北大学教授 郑又平;两岸互动从“心”开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怡洁;台湾家庭在沪居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宝华;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先强;台湾“总统府”组织及职能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2 王艺霏;东亚权力变迁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黄伟伟;台湾“宪改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唐黎;中美建交以来台湾对美游说团体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杜晔雯;论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影响美国对台决策的历史、特点及限度[D];复旦大学;2009年
6 叶成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两岸因素与中美互动博弈[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马真;台湾核武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胡若愚;台湾在联合国所谓“代表权”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聂学林;台湾民粹主义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安宁;试析美国会对台决策中的国会非正式议员组织-“台湾连线”[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70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7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