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16:36

  本文选题:国家治理 切入点:校园暴力 出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校园暴力防治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该意见的出台,既有校园暴力频发的现实背景,又有风险社会及其对公权力诉求的理论背景。学术界以往在解释校园暴力原因时有两种范式:结构功能论范式将校园暴力视为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等外在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结果;情境互动论范式则认为校园暴力是暴力双方及旁观者等相关主体在具体校园情境下相互作用、长期互动的结果。该意见突破了这两种归因范式,将视角集中在系统层面,更加关注造成不良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制度因素和系统因素,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思路。同时,该意见对当前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要过分夸大校园暴力的负面性"等呼声也做了明确的回应。国家治理并不是国家包揽治理校园暴力的全部任务和责任,而是要形成国家与社会力量的有效互动以共同治理校园暴力。
[Abstract]:In November 1st 2016,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nine departments jointly issued the guidelines on preventing bullying and violence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ich rai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hool violence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re are two paradigms in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campus violence: the structure-functional paradigm regards campus violence as th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function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affect individual behavior, while situational interaction paradigm holds that campus violence is the interaction of both sides of violence and bystanders in the specific campus context.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This opinion breaks through these two attributional paradigms, focuses on the system level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ystem factors that cause the bad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function, and is a kind of thinking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opinion also clearly responds to the current calls for "lowering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not exaggerating the negative nature of school violence". But to form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al forces in order to jointly manage campus violence.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基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计划项目“群体性女生暴力的过程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89100102) 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自选课题“我国校园欺凌防治立法研究”(课题编号:CLS(2016)D4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6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曹峰旗;美国校园暴力透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李晓明;;校园暴力何时休?[J];教育与职业;2003年12期

3 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1期

4 杨彩霞;校园暴力产生原因探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5 李大鹏;解析校园暴力行为[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Z1期

6 庞春燕;校园暴力犯罪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7 宋晔;直面校园暴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03期

8 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陈雨亭;;校园暴力若干问题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7期

10 赵雨佳;;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成因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俊杰;;对校园暴力概念的商讨与界定[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娜;;正确认识校园暴力问题——兼谈不良人际关系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林丽萍;;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4 云清;;从心理教育角度审视高校校园暴力[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赵宏;细数成因 遏制校园暴力[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2 周志军;校园暴力视频 负面影响不容忽视[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记者 连雅婕;政府应力避校园暴力发生[N];长春日报;2010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图格拉格;莫让青春蒙受冲动的惩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惠玲 王悦;斩断校园暴力的魔爪[N];铜川日报;2010年

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孙云晓;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并非束手无策[N];中国妇女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储皖中 本报实习生 施怀基;昆明防治校园暴力安排学生“卧底”引争议[N];法制日报;2010年

8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冉妮莉;反校园暴力,美预防法律先行[N];法制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胡续发 田溪;“90后”校园暴力亟待重视[N];海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袁婷 张楠 王丽娟 李珊;“校园暴力”下的另类生态[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小燕;初中校园暴力管理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国帅;淄博市高职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徐畅;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益琴;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熊娜;中职学校校园暴力问题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二平;中美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静静;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强智;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坤;美国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法律措施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晓康;校园暴力语言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6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566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