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从李光耀到李显龙:新加坡对华外交策略的变化与困局

发布时间:2018-03-27 11:05

  本文选题:新加坡 切入点:对华关系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逐步崛起并逐步成为亚洲强国与世界区域性强国,美国一家主导下的全球外交格局与势力版图不断变化,全球外交逐渐出现大国小国、东西方文明的多元竞争与非零和博弈。伴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对于领土、领海、台湾问题等主权诉求趋于强硬。新加坡是东盟的主要创始国,作为东南亚最有外交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一直保持着实用主义均势策略的外交策略,寻求在中、美、印、俄等国中寻找外交平衡点。随着2011年李光耀彻底退出新加坡政治舞台,李显龙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新加坡在实用主义外交策略上出现冒险主义与机会主义特点,"西进"特点突出,无原则亲美立场上不断提升,有打破不结盟原则与放弃外交平衡策略的倾向。新加坡的反共反华迹象有所抬头,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新加坡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直接对抗是不明智也是非常危险的。新加坡不但应该回归到李光耀时代的实用主义均势外交策略中来,还应正视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做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的润滑剂与助力器,而不是做美国反华策略的前锋队,成为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棋子,并承担美国外交策略失败带来的全部后果。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began to rise gradually and gradually become a strong country in Asia and a regional power in the world. The global diplomatic pattern and the territory of pow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global diplomacy is gradually emerging as a large and small country. With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hina's demands for sovereignty over territory, territorial waters, Taiwan issues, etc. Singapore is the main founding member of ASEAN.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it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pragmatic balance of power strategy, seeking to reach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seek a diplomatic balance. With Li Guangyao's complete withdrawal from Singapore's political arena in 2011, Some not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Lee Hsien Loong's foreign policy. Singapore has adventurism and opportunism in its pragmatic foreign policy, a prominent "westward advance", and an unprincipled pro-American stanc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break the principle of non-alignment and abandon the strategy of diplomatic balance. It is unwise and dangerous for Singapore,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to confront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directly. Singapore should not only return to the pragmatic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of Li Guangyao's time, We should also face up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 and be the lubricant and booster of Sino-US relation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China-ASEAN relations, rather than being the vanguard of the US anti-China strategy, becoming the pawn of the US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Asia. And bear all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ailure of US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
【分类号】:D833.9;D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凤波;“华语热”——踏访新加坡[J];中国机关后勤;2000年11期

2 任超;新加坡的宪政与法律制度[J];东南亚;2001年02期

3 金月成;;新加坡城市环境一瞥[J];现代城市;2006年01期

4 罗梅;;新加坡:2008~2009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9年03期

5 伍振;;新加坡浮世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2期

6 罗梅;;新加坡:2010~2011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1年03期

7 张党琼;;新加坡:小国大智[J];今日民族;2012年05期

8 张玉平;;我们需向新加坡学什么[J];学习月刊;2012年24期

9 高红印;;一九七八年新加坡经济概况[J];南洋问题研究;1979年02期

10 奥斯订·莫雷兹;淑兰;;新加坡贸易的新形势[J];南洋问题资料;197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玲;;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成功演绎——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浅析[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余建华;;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杨焕英;;儒家伦理与独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成丽英;;新加坡保险市场——加快构建中的亚洲保险枢纽[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5 公克迪;郭姝雅;;新加坡政府与报业关系的历史探析[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时体;新加坡:人才立国再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2 ;南洋明珠——新加坡(一)[N];国际商报;2011年

3 记者 李晓平 实习生 林晰;市领导会见我国驻新加坡大使[N];厦门日报;2011年

4 陆令寿;讲述新加坡故事的人[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张宝顺率团出访印尼新加坡新西兰[N];安徽日报;2013年

6 史奎吉 特约记者 刘亚迅;第17批护航编队停靠新加坡[N];解放军报;2014年

7 龙光伟;新加坡司法浏览[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南博网 周伟娜;新加坡市:东南亚的世界花园[N];国际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永恒;2008也是新加坡的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中共铁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邱立强;赴新加坡学习考察的感受与思考[N];铁岭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3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4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华;新加坡政治发展道路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万浩;试析影响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因素[D];外交学院;2010年

3 禹明坤;中国的“新加坡热”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韩雪姣;新加坡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学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李晶晶;新加坡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65-2013)[D];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

6 李艳阳;传统与变迁:新加坡土生华人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杜崇;流放中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颖;小国外交视角下的新加坡对美政策研究(2000-2010)[D];外交学院;2016年

9 杨宇丹;20世纪初至60年代新加坡、泰国中华总商会活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杜亚威;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基础、目标构想与民族整合进程[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71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71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