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衡与依赖之间: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进程与特点
本文选题:中等强国 + 地区战略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文章以现实主义制度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考察韩国在亚太、东亚、东北亚等区域及次区域实际合作的情况,分析中等强国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特点。当域内出现大国竞争或对某一大国严重依赖的时候,作为中等强国,韩国积极推动地区主义的制度化进程以平衡大国的影响力,摆脱大国竞争带来的战略选择困境。但是由于其本身受困于重大安全问题,韩国在地区层面提出并主导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通过平衡手段制衡域内大国的努力也将长期受到同盟关系的束缚,最终只能加深对盟国的依赖。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stic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ism strategy of the middle powerful country in Korea by examining the actual cooperation of Korea in the Asia-Pacific, East Asia, Northeast Asia and other regions and sub-regions.As a medium power Korea actively promot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ism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influence of great powers and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strategic choice brought about by competition.However, because it is trapped in major security issues, South Korea's ability to raise and lead issu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and it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is also subject to many constraints.Efforts to counterbalance regional powers through balanced means will also be bound by alliances for a long time, and will ultimately only deepen their dependence on alli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分类号】:D83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峰;郑先武;;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的互构——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16年01期
2 凌胜利;;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演变:从卢武铉到朴槿惠[J];当代韩国;2015年01期
3 徐进;高程;李巍;胡芳欣;;打造中国周边安全的“战略支点”国家[J];世界知识;2014年15期
4 丁工;;中等强国与中国周边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7期
5 李永春;;试析韩国的湄公河开发战略[J];东南亚研究;2013年06期
6 宋效峰;;韩国的东南亚外交:目标、手段及其启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唐纲;;参与全球治理的中等强国:一项现实议题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年08期
8 魏光启;;中等国家与全球多边治理[J];太平洋学报;2010年12期
9 张明亮;;韩国的东盟战略——以其“新亚洲构想”为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10 潘迎春;;“中等国家”理论的缘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志;;在制衡与依赖之间: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进程与特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丁工;;中等强国与中国“五位一体”外交布局[J];东北亚学刊;2017年04期
3 汪炜;;“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在东南亚区域治理价值目标的建构[J];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04期
4 杜哲元;梅然;;经典地缘政治的嬗变与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机遇[J];东北亚论坛;2017年04期
5 赵宁宁;;当前巴西的南极政策及前景展望[J];和平与发展;2017年03期
6 吴心伯;;论亚太大变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06期
7 戚凯;刘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事保障与中国角色[J];当代亚太;2017年02期
8 梁甲瑞;;南太平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与战略支点港口的构建[J];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02期
9 詹德斌;;试析中国对外关系的差序格局——基于中国“好关系”外交话语的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0 刘宏松;;韩国在G20机制中的中等强国外交[J];国际观察;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维来;;印度尼西亚的中等强国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5年04期
2 郑先武;;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9期
3 高程;;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J];国际观察;2015年04期
4 李峰;郑先武;;区域大国与区域秩序建构——东南亚区域主义进程中的印尼大国角色分析[J];当代亚太;2015年03期
5 刘雨辰;;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动因、目标与策略[J];国际论坛;2015年03期
6 凌胜利;;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演变:从卢武铉到朴槿惠[J];当代韩国;2015年01期
7 朴炳Ym;;朴槿惠政府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的具体化和改进方向[J];当代韩国;2014年01期
8 肖琳;;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J];太平洋学报;2014年02期
9 杨洁勉;;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J];国际展望;2014年01期
10 张慧智;于艇;;朴槿惠政府的东北亚外交政策新课题[J];东北亚论坛;201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协峰;亚太新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2 肖欢容;新地区主义的特点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3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3期
4 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蔡养泉;论东亚旧、新地区主义的形成及其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江扬;;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探究[J];理论界;2011年06期
7 裴大刚;;浅析东亚地区主义进程[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9期
8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源起、动因及未来走向[J];东南亚纵横;2012年05期
9 程晓勇;;地区主义的生成、进化与困境——基于欧洲与东亚的历史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赫特,索德伯姆,袁正清;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炜;;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2001—2010)[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王丽琴;;东亚新地区主义和东盟方面的经济动力[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肖欢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地区主义的新浪潮[N];光明日报;2001年
2 陈岩(经济学博士);开放的地区主义是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朱宰佑 韩国庆熙大学中国语学课长;东亚地区主义离不开中国的领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CBN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洪嘉泽;东亚地区主义:开放性与灵活性是特色[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Razeen Sally/文■刘宇鸥/译;亚洲地区主义的兴起[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庞中英;“开放的地区主义”如何开放[N];东方早报;2005年
7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吴心伯;美国—东亚关系的新走向[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6年
7 喻珍;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莹;冷战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实践与发展[D];兰州大学;2008年
2 鲍燕;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4 王玉主;亚太地区:开放的地区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6 许斯嘉;开放的地区主义:东亚地区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舒天;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
8 余梦妮;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9 卢春光;东亚地区主义的结构、特点与前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华;新地区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4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3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