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反伊朗力量的结盟及其脆弱性
本文选题:中东地缘政治 + 伊朗崛起 ; 参考:《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08期
【摘要】:伊朗的崛起是新世纪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突出现象,沙特等海湾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就是联合起来,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事实上的"遏伊联盟"基于沙特和伊朗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收缩战略的大背景,以沙特国内政治变化为动因。该联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联盟的威胁认知基础比较脆弱,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且其主导国——沙特所实施的极端化政策无法获得认同,实际上弱化了联盟。"遏伊联盟"从长期看有利于地区战略格局的稳定,但在中短期内对地区安全形势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既会加大热点问题解决的困难,又将激化教派矛盾,还可能破坏结盟的沙特等海湾国家国内政治稳定。
[Abstract]:The rise of Iran is a prominent phenomenon in the geopolitics of the Middle Eas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response of Saudi Arabia and other Sunni Arab countries in the Gulf is to unite to implement a policy of containment against Iran. In fact, the "Iraq repressor alliance" is based on the geopolitical game between Saudi Arabia and Iran, as well as the American shrinking 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s motivated by the domestic political changes in Saudi Arabia. The alliance has its inevitability as well as its fragility, mainly because its threat cognitive base is weak, its material base is weak, and its dominant country, Saudi Arabia, is unable to identify with its policy of radicalization. It actually weakens the alliance. " In the long run, the coalition against Iraq is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al strategic pattern, but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term, it has an obviou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g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which will not only 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in resolving hot issues, but also intensify sectarian contradictions. It could also undermine domestic political stability in allied Gulf states such as Saudi Arabia.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
【分类号】:D81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庆才;中东地区形势回顾与展望[J];当代世界;2000年01期
2 余伟;;近年来中东地区政党形势的新变化[J];当代世界;2008年03期
3 ;山推喜签中东地区千万美元大单[J];中国机电工业;2012年11期
4 刘二伟;;中东地区印度移民的贡献及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7期
5 阿敏;;北非中东地区的三个经济合作组织[J];世界知识;1989年08期
6 陈功;美国打伊拉克不止为石油[J];党政论坛;2003年03期
7 赵国忠;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J];西亚非洲;2005年02期
8 杰弗里·肯普;陈晓;;中国、印度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关系[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0期
9 叶青;;中东地区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10 于时语;;“蟑螂”们的民主——大中东地区对西方的挑战[J];南风窗;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Mohammad Selim;;中国在推动中东地区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李其荣;蒲玉梅;;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民族-国家关系发展态势[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汪波;;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的前景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华新;北约 关注中东地区动荡局势[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于盟;“希望中国更多关注中东地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3 伍亚飞;中东地区转型之痛[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本报赴巴林特派记者 张梦旭;防务展折射中东地区形势[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欧亚科学院院士 吴建民;中东印证“发展是硬道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 欧亚科学院院士 吴建民;中东归来谈感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冯黛梅;对叙动武只会恶化中东地区局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健;中东稳定是中美共同利益[N];东方早报;2013年
9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 李振环;中国始终致力于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本报驻埃及记者 王云松;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酿苦果[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杨;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蕾;美国石油外交政策[D];南京大学;2014年
2 沈楚怡;新世纪以来巴以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3 于学森;后冷战时期美沙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张峰;1936-1939年欧洲局势变动对中东地区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5 王旋;日本对中东地区的政府发展援助及启示[D];青岛大学;2011年
6 赵丽娜;当代中东地区犹太恐怖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09年
7 顾聪;中东石油与美国霸权地位[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陆爽;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谭子盛;中东动荡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开琳宇;美国“输出民主”战略困境分析[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56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5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