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国家形象构成要素视角
本文选题:同化效应 + 对比效应 ; 参考:《经济管理》2017年04期
【摘要】:以往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研究,常常视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同一国家而非不同国家,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局限于微观层面而缺乏宏观层面的考虑。本文则从宏观层面,即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规范和情感三个方面,研究它们在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当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当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于同一(不同)国家,且消费者对该国(两国)先前的国家—产品类别形象感知越好(差异越大),品牌丑闻同化(对比)效应就会越弱(强);类似的逻辑和结论适用于研究二消费者对制度的信任。研究三表明,当消费者的民族认同被激发,若本国品牌发生丑闻,会弱化对同行业其他本国(外国)品牌信念的同化(对比)效应;若外国品牌发生丑闻,可以反转对同行业其他外国(本国)品牌信念的同化(对比)效应。研究结论不仅对品牌丑闻溢出效应做有益补充,且为企业应对丑闻溢出提供重要参考。
[Abstract]:In the past researches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brand scandal often considered that the brand and the brand came from the same country rather tha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limited the factors of spillover effect to the micro lev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macro lev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brand scandal on the transnational asymmetric spillover effect of brand scandal from the macro level, that is, consumers' cognition, norm and emotion of the country image of the brand country of origin. Study one found that when the messaging brand and the recipient brand come from the same (different) country, And the better the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product category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 the weaker the assimilation (contrast) effect of brand scandal will be (strong; similar logic and conclus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onsumers' trust in the system. Research 3 shows that when consumers' national identity is stimulated, if a scandal occurs in their own country, it weakens the assimilation (contrast) effect of other domestic (foreign) brand beliefs in the same industry; if a scandal occurs in a foreign brand, Can reverse the assimilation (contrast) effect of other foreign (domestic) brand beliefs in the same industry. The conclusion not only complements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brand scandal, bu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scandal spillover.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国家形象构成要素视角”(71572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品牌全球化中的来源国文化符号及其对消费者品牌支持的影响: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视角”(7167205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范偏离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群体行为演化及其管理研究”(15CGL021)
【分类号】:D80;F2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江红艳;王海忠;钟科;;品牌丑闻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原产国刻板印象内容的调节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06期
2 张璇;张红霞;;毁灭还是重生——多品牌危机中的替罪羊效应[J];营销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3 田阳;黄韫慧;王海忠;何浏;;品牌丑闻负面溢出效应的跨文化差异研究——基于自我建构视角[J];营销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庄爱玲;余伟萍;;道德关联品牌负面曝光事件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事件类型与认知需求的交互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10期
5 方正;杨洋;江明华;李蔚;李珊;;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04期
6 费显政;李陈微;周舒华;;一损俱损还是因祸得福?——企业社会责任声誉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7 王晓玉;晁钢令;;企业营销负面曝光事件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辉;冯蛟;张淑萍;;多品牌危机中的“替罪羊”效应对行业信任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7年05期
2 肖红军;张哲;;企业社会责任悲观论的反思[J];管理学报;2017年05期
3 王新刚;周玲;周南;;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国家形象构成要素视角[J];经济管理;2017年04期
4 时茜茜;朱建波;盛昭瀚;刘慧敏;;基于双重声誉的重大工程工厂化预制动态激励机制[J];系统管理学报;2017年02期
5 樊帅;田志龙;;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伪善感知形成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6 杨洁;郭立宏;;声明还是缄默:负面报道后国企和民企印象管理行为差异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7 张广玲;黄娜;;社会规范信息对顾客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16年02期
8 韩冰;王良燕;;品牌负面事件的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述评[J];心理科学;2017年01期
9 王新刚;李祖兰;周玲;;品牌丑闻溢出效应文献述评:跨国非对称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01期
10 刘明霞;吴光菊;;互联网时代组织声誉外部关联现象:认知视角的研究[J];南大商学评论;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阳;黄韫慧;王海忠;何浏;;品牌丑闻负面溢出效应的跨文化差异研究——基于自我建构视角[J];营销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2 段桂敏;余伟萍;;副品牌伤害危机对主品牌评价影响研究——消费者负面情感的中介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4期
3 庄爱玲;余伟萍;;道德关联品牌负面曝光事件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事件类型与认知需求的交互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10期
4 徐洁;周宁;;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5 王晓玉;;负面营销事件中品牌资产的作用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02期
6 梁觉;周帆;;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J];心理学报;2010年01期
7 黄韫慧;施俊琦;;反对民族品牌沦陷?自我建构和自我状态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4期
8 王晓玉;晁钢令;;企业营销负面曝光事件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02期
9 吴旭明;;消费者个体差异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基于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10期
10 曾旺明;李蔚;;产品伤害事件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建;;论商界新道路之品牌联合[J];人民论坛;2013年08期
2 ;书讯[J];小康;2006年03期
3 施安霞;;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以势谋篇 振翅飞翔——湖南中烟“白沙”品牌的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08年23期
5 郭萍;陆剑宝;;日本世界500强企业品牌的命名特征——基于管理学与语言学的双重视角[J];日本研究;2012年04期
6 全林;杨辉;;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品牌协同效应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0年03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华军;杨骞;孙曰瑶;;从低端到高端: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品牌定价权模型与品牌战略模式[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2 刘华军;杨骞;孙曰瑶;;从低端到高端: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品牌定价权模型与品牌战略模式[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施云;;试论健康教育中的品牌传播——以上海12320为例[A];2012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朝晖;品牌战略的十大模式[N];经理日报;2006年
2 周晓阳;告诉你如何建立强势品牌[N];中国企业报;2001年
3 朱夕子;“以中国品牌为荣”[N];中国纺织报;2005年
4 可欣 可怡;品牌战略模式[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乔远生;走向联合与国际化的汽车品牌[N];中国汽车报;2001年
6 张月寒;品牌的生命周期[N];中国质量报;2004年
7 叶茂中;促销与品牌[N];中国质量报;2004年
8 翁向东;巧用副品牌实施多元化发展[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姚葵瞪;品牌联合:消费者喜爱的“套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康源;八大战略打造品牌集约化机制[N];中国企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颖慧;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两者的契合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2 姜浩;消费者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品牌联合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凌枝;对当代企业品牌联合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于萍;广告传播中的品牌联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佘明星;文化科技融合视阈下的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彭青;品牌联合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秀美;互联网产品的品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姬文佳;新创企业品牌联合的匹配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严亚运;老字号的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张韩芝;湖南FLY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张晶;聚美优品的品牌构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刘凤;品牌丑闻发生后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77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7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