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1967-1982年美国海底问题外交决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04:48

  本文选题:海底问题外交决策国际组织模式政府政治模式 +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UNCLOS) ; 参考:《外交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二战后,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求空前增长、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之外区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海底正是这一类区域中各国密切关注和竞相提出权利主张的焦点。从1967年帕多提案提出、美国内部开始海底决策讨论、完成海底问题决策第一次转向,到“人类共同遗产原则”提出、美国发表“尼克松声明”实现第二次决策转向,再到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后期美国态度日益强硬、开始单方面立法、并于1982年拒绝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导致第三次海底决策转向,美国海底问题决策经历了一个反复和复杂的过程。分析1967-1982年间美国海底问题决策制定过程与变化原因,既有国际层面的海底机制变迁影响,又有国内层面的政府政治因素,前者可通过复合相互依赖中的国际组织模式得到解释,后者可利用决策的政府政治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体来看美国海底问题外交决策制定并探寻其本质,会发现其既有美国重要议题外交决策在政府政治上的共性、又有其自身参与政府政治、以及作为国际公共物品问题参与国际决策政治的特点。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mand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increased unprecedentedly, and the competition in areas beyond the jurisdict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seabed is the focus of close attention and competing claims in this area. From the Pardo proposal in 1967,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discuss the undersea decision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leted the first turn of decision-making on seabed issues, to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the United States issued the "Nixon Declaration" to realize the second decision-making turn.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United States became increasingly assertive, began to legislate unilaterally and, in 1982, refused to ratif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which led to the third benthic decision-making shift. Undersea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gone through an iterative and complex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submarine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1967-1982. It has not onl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f submarine mechanism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but also the political factors of government at the domestic level. The former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mpound interdependence. The latter can be analyzed by using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model of decision-making. On this basis, on the whole, if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and explores the nature of diplomatic decision-making on undersea issues, it will find that it has both the commonalities in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its own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politics on important issues of diplomat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ecision-making politics character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毅;伊嘉宇;;美、俄、日、印之外交决策机制[J];当代世界;2007年07期

2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论[J];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陆钢;外交决策智能化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4 王传兴;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外交决策[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5 冯玉军;俄罗斯利益集团与外交决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2期

6 王鸣鸣;外交决策研究中的理性选择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1期

7 刘东国;观念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对《观念与外交政策》一书的解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靳利华;;论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王缉思;;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10 张清敏;;外交决策的微观分析模式及其应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外交决策的基本过程[N];东方早报;2013年

2 王巧荣;制约美国外交决策的国内政治因素[N];学习时报;2001年

3 陆钢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从外交决策历史看国家安全机制顶层设计[N];文汇报;2013年

4 张毓强;金灿荣:弥补差距是目标[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心媛;新闻媒体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2 薛星杰;论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3 单世悦;国会在韩国“双层博弈”外交决策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锐;论巴西国会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5 吴志q;系统论视角下的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王惠;二战后家族政治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7 田阳;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及其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6年

8 李锴华;印度地方势力参与外交决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9 王成亮;中国外交决策的动力[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张家妮;1967-1982年美国海底问题外交决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051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051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