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东盟地区论坛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0-10-16 17:23
   东盟地区论坛是冷战后由东盟发起并建立的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它采取双轨并行的运行机制,有着鲜明的“东盟特色”。在它刚成立之时,受到国家和地区广泛的关注。作为亚太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对亚太地区和中国安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亚太地区而言,东盟地区论坛倡导并传播了安全新理念,增进了各国的信任并且增加了地区安全问题的可控性。但同时由于其成员众多、差异大,并且还包括了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几个大国,东盟地区论坛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些国家和集团的“博弈场”。中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多年来,中国为东盟地区论坛提供了支持,并影响着东盟地区论坛,同样,东盟地区论坛也影响着中国。对中国而言,东盟地区论坛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宣传和平外交理念的平台,降低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另外,在东盟地区论坛的框架下的合作提高了中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效率和能力。但是,受东盟以及一些大国的影响,东盟地区论坛会通过联合施压的形式对中国外交造成压力,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尤其对南海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充分发挥东盟地区论坛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中国应该继续支持东盟主导东盟地区论坛;以非传统安全为突破口推动论坛取得实质性发展;加强同区域大国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对话与安全合作;并且还要积极做好南海问题预防性外交。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81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东盟地区论坛的发展、特征及作用
    (一) 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建、宗旨及工作机制
    (二) 东盟地区论坛的特征
    (三) 东盟地区论坛活动概述
    (四) 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
二、东盟地区论坛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三、中国的应对
    (一) 继续支持东盟主导论坛
    (二) 以非传统安全为突破口推动论坛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 加强同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对话与安全合作
    (四) 坚定南海立场同时做好预防性外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健;刘思萍;;论东盟地区论坛的发展、 作用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东南亚之窗;2011年01期

2 本刊编辑部;周明耀;华珊;黄敬华;;为多边安全对话而生——走进东盟地区论坛[J];珠江水运;2017年23期

3 王勇辉;孙赔君;;东盟地区论坛框架内的救灾合作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2期

4 多米尼克·赫勒;谧谷;;东盟地区论坛对亚太地区安全的适用性[J];南洋资料译丛;2006年02期

5 马燕冰;;东盟地区论坛步履蹒跚[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9期

6 刘名军;朝鲜加入东盟地区论坛及其意义[J];当代亚太;2000年12期

7 时永明;东盟地区论坛与预防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02期

8 倪明辉;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东南亚纵横;1999年02期

9 ;东盟地区论坛中国安全政策培训班在我院举行[J];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东盟地区论坛简介[J];东南亚;199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亚涵;东盟地区论坛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邱丹;东盟地区论坛的预防性外交[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

3 陆伟伟;国际机制视野下的预防性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晓;东亚安全体系下的东盟地区论坛:作用、困境与发展趋势[D];山东大学;2017年

5 叶敏;多边外交与软实力[D];暨南大学;2012年

6 桑丽;东南亚合作安全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涛;日本的东盟地区论坛政策研究(1994-2001)[D];吉林大学;2012年

8 素里耶(Souliya MOUNNARATH);东盟预防性外交的发展及对老挝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4年

9 伏霄汉;预防性外交:历史和理论[D];外交学院;2004年

10 张剑;中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进程及目标[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43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43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