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7: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两个概念存在长期的模糊与混用,两个概念的混用反映了各自外延和内涵的不清晰,这种情况不仅会带来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也会造成外交实践中的误解,不利于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各自作用的发挥。为了全面区分中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本文分别从缘起、定义、历史与实践三方面对两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从定义出发,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比较涉及了它们的主体、对象、方式与目的的比较。首先本文在对比两个概念之前分别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整理了它们各自的定义。并认为中国的民间外交不仅包括传统的服务于政府的民间外交方式,还包括新的非政府外交方式。在此基础上将公共外交分别与民间外交的两个组成部分进行对比。从历史与实践出发,分别梳理了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中得出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之间有历史的继承关系;同时当今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出现了融合与分裂并行的趋势,即传统的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相融合,而非政府参与的民间外交独立于公共外交而发展起来。理解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理论意义在于,能够带来中西方政治思维的碰撞、促进公共外交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改变公共外交中存在的政府统领一切和以宣传为目的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完善国家整体外交。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 中国民间外交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3;D8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选题依据7-12
  •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7-8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二、研究方案12-14
  • (一)主要研究内容12
  • (二)研究中可能遇到困难及解决的方法12-13
  • (三)特色与创新13
  • (四)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溯源14-18
  • 一、公共外交的溯源14-16
  • (一)公共外交与“软实力”14-15
  • (二)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15-16
  • 二、民间外交溯源16-17
  • (一)民间外交与多轨外交16-17
  • (二)民间外交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外交17
  • 三、公共外交缘起与民间外交缘起的比较17-18
  • 第二章 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概念的比较18-26
  • 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学界争论18-21
  • (一)公共外交主体的界定19-20
  • (二)公共外交对象的界定20-21
  • (三)中国公共外交的定义21
  • 二、民间外交概念的学界共识21-24
  • (一)中国民间外交的传统主体22-23
  • (二)中国民间外交概念的新方向23-24
  • (三)中国民间外交的定义24
  • 三、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概念的比较24-26
  •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实践比较26-39
  • 一、中国民间外交的形成与发展史26-31
  • (一)民主革命时期----民间外交的产生26-28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外交的建立建全28-29
  • (三)改革开放后----民间外交的创新与发展29-31
  • 二、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发展31-36
  • (一)新中国成立到冷战后----对外宣传时期31-33
  • (二)21世纪起----现代公共外交构建时期33-36
  • 三、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实践的比较36-39
  • (一)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历史渊源36-37
  • (二)当代中国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的融合与分裂37-39
  • 第四章 理解中国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关系的意义39-43
  • 一、理论意义39-40
  • (一)中西政治思维的碰撞39
  • (二)促进公共外交学科发展39-40
  • 二、对中国外交实践的现实意义40-43
  • (一)改变公共外交的思维定势40-42
  • (二)完善国家整体外交42-43
  • 结论43-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348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8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