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及改进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21:29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其国内传播取得良好收效。虽然在传播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但在思想领域,其地位却频频受到挑战。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对内传播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新的时代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得在其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影响和阻碍其有效传播。因此,本文针对其整个传播过程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核心概念入手,阐明其基本内涵,并阐述了为什么要传播,即传播意义。其次,通过对传播五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环境的探究还原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模式。再次,根据以上传播模式的阐述,分析了各要素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各个要素的困境逐一提出合理的对策。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从思想层面增强...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1 基本概念阐述
        2.1.1 马克思主义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
        2.2.1 夯实理论基础—经济
        2.2.2 坚定正确道路—政治
        2.2.3 指明前进方向—文化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模式
    3.1 传播主体
    3.2 传播客体
    3.3 传播内容
    3.4 传播方式
    3.5 传播环境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
    4.1 传播主体与客体自身仍存在问题
        4.1.1 传播主体素质还需提升
        4.1.2 传播客体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
        4.1.3 传播主体与客体互动性不强
    4.2 传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4.2.1 传播内容缺乏研究致使针对性缺失
        4.2.2 大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
        4.2.3 传播内容不接地气导致大众化受限
    4.3 传播方式单一且监管不到位
        4.3.1 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4.3.2 传播方式的针对性还需加强
        4.3.3 传播方式管控力度不足
    4.4 传播的宏观环境不理想
        4.4.1 社会转型产生的挑战
        4.4.2 全球化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改进路径
    5.1 建立对等双向的传播关系
        5.1.1 培育高素质传播主体队伍
        5.1.2 实现传播客体自身能力的提升
        5.1.3 实现传播主、客体间的相互转化
    5.2 筑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根基
        5.2.1 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创新
        5.2.2 推进传播内容的针对性研究
        5.2.3 增强传播内容的大众化解读
    5.3 加快完善传播方式管理
        5.3.1 增强传播方式的创新能力
        5.3.2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引导和管理
        5.3.3 实现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
    5.4 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适应能力
        5.4.1 优化外部传播环境
        5.4.2 建立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
        5.4.3 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叙事式教学方法探索[J]. 王强.  思想理论教育. 2015(07)
[2]“五W”传播模式下农村场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研究[J]. 徐建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4(06)
[3]互联网中国思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逻辑[J]. 姜奇平.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05)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兴载体的运用[J]. 温弘.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1)
[5]新形势下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介路径探究[J]. 魏泳安,王学俭.  理论导刊. 2012(05)
[6]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2010)[J]. 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  河南社会科学. 2011(01)
[7]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
[8]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 桂万保.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9]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研究[J]. 张品良.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02)
[10]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借鉴和运用[J]. 王素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演进与创新[D]. 敖小茂.兰州大学 2015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众研究[D]. 王叶林.山东大学 2013
[3]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 鲁婉莹.河南大学 2011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姚士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96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696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