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论纵横战略的内涵及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20 02:12

  本文关键词:论纵横战略的内涵及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合纵连横本质上是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联合、分化现象。合纵指的是处于纵向的诸国互相联合以抵抗处于横向的秦国(或齐国);主要模式为:“诸弱联诸弱以攻至强”和“诸弱联诸弱以攻次强”;主体特点为:实力增长有限,地位相对平等;战略目标为: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增强国家实力、获取物产资源和维持国际道义等;战略手段有:外交游说、使用计谋、施献币帛、订立盟约等。连横分为自主性连横和从属性连横。自主性连横指秦国联合一部分诸侯国以攻击另一部分诸侯国,主要模式为:“至强联诸弱以攻次强”和“至强联诸弱以攻至弱”;主体特点为:实力增长迅速、扩张意愿强烈;战略目标有:谋求帝王之业、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实力等;战略手段包括:外交游说、使用计谋、安置间谍、发动战争、变换方略等。从属性连横指的是一些弱小的诸侯国臣服于秦国,或与秦国结为盟友;战略模式为“诸弱事至强以攻诸弱”;主体特点为:实力相对弱小、地位处于劣势;战略目标有: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实力等;战略手段包括:讨好秦国、结好秦臣、叛离纵盟等。合纵连横不仅可以为我们分析当代外交问题、国际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视角,还可以给我们当代的外交实践提供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在认识世界层面,合纵连横的视角下,新中国的“一边倒”战略同时具有从属性连横战略和合纵连横的特征;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同时具有自主性连横战略和合纵战略的特征。在改造世界层面,一方面具有警示意义,警示我们国家之间应该停止对抗、强调共赢,摒弃阴谋、坦诚相待;另一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启示我们国家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外交工作应拓展渠道、发掘潜力,制定战略应该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关键词】:合纵 自主性连横 从属性连横 战国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0
【目录】:
  • 摘要3-6
  • 绪论6-14
  • 一、选题意义6
  • 二、文献综述6-10
  • 三、研究方法10-11
  • 四、概念界定11-14
  • 第一章 纵横战略的主体14-17
  • 第一节 合纵战略的主体特点14-15
  • 一、实力增长有限14
  • 二、地位相对平等14-15
  • 第二节 自主连横的主体特点15-16
  • 一、实力增长迅速15
  • 二、扩张意愿强烈15-16
  • 第三节 从属连横的主体特点16-17
  • 一、实力相对弱小16
  • 二、地位处于劣势16-17
  • 第二章 纵横战略的目标17-26
  • 第一节 合纵战略的目标17-22
  • 一、维护国家安全17-18
  • 二、提高国家地位18-20
  • 三、增强国家实力20
  • 四、获取物产资源20-21
  • 五、维持国际道义21-22
  • 第二节 自主连横的目标22-24
  • 一、谋求帝王之业23
  • 二、维护国家安全23-24
  • 三、增强国家实力24
  • 第三节 从属连横的目标24-26
  • 一、维护国家安全24-25
  • 二、增强国家实力25-26
  • 第三章 纵横战略的手段26-40
  • 第一节 合纵战略的手段26-32
  • 一、外交游说26-29
  • 二、使用计谋29-31
  • 三、施献币帛31
  • 四、订立盟约31-32
  • 第二节 自主连横的手段32-38
  • 一、外交游说32-35
  • 二、使用计谋35-36
  • 三、安置间谍36
  • 四、发动战争36
  • 五、变换方略36-38
  • 第三节 从属连横的手段38-40
  • 一、讨好秦国39
  • 二、结好秦臣39
  • 三、叛离纵盟39-40
  • 第四章 纵横战略的当代意义40-47
  • 第一节 合纵连横与认识世界40-43
  • 一、纵横战略视角下的新中国“一边倒”战略40-42
  • 二、纵横战略视角下的美国“重返亚洲”战略42-43
  • 第二节 合纵连横与改造世界43-47
  • 一、合纵连横对当代外交的警示意义43-45
  • 二、合纵连横对当代外交的借鉴意义45-47
  • 结论47-49
  • 致谢49-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件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突破围堵 中国海洋战略新思维[J];社会观察;2010年12期

2 南方朔;;另一种软实力[J];南风窗;2013年25期

3 程红根 ,桂娟;开放视野合纵连横[J];w挛胖芸,

本文编号:380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80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