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名辩”三义

发布时间:2017-11-06 17:45

  本文关键词:“名辩”三义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逻辑史 名辩 学派 思潮 理论


【摘要】:名辩之实在先秦即已存在,但"名辩"之名可能迟至1904年才为章太炎首次使用,而被引入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则由伍非百在1916年完成。"名辩"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其早期使用中已经表现出来,在最近30余年的中国逻辑史和名辩研究中更被赋予了学派、思潮和理论三种含义。"名辩"三义以先秦名辩话语为基础,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于重构这一话语的不同尝试。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新审视问题研究”(10AZX002),项目负责人:晋荣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哲学”
【分类号】:B81-092
【正文快照】: 20余年来,无论是对以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还是对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探索,都跟名辩研究密切相关。就前者说,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对“名辩的逻辑化”这一研究范式的质疑和批判[1][2][3]第四章[4]第三、四章;就后者说,则突出表现为通过重构中国古代名辩学的体系来开拓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2 曾祥云,刘志生;跨世纪之辩:名辩与逻辑——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江海学刊;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力钢;;数理逻辑的发展及未来趋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甘生统;;皎然建安文学观新论[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4 冯兵;;“义”“利”的对立与统一——朱熹的义利观辨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6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7 张四化;张学立;;浅议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8 刘明明;;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解读“推类”[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卢凤鹏;;试论《说文》“类”的语言观[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张晓翔;;谬误的比较研究——以三大逻辑的命题为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任秀玲;;“以形正名”与中医理论概念[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锐;;“风景”释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8 张建军;王克喜;;深入把握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脉动——读《逻辑学思想史》[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2 包磊;马克思的逻辑范畴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金伟;中国逻辑的特殊性[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飞;非单调推理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蓉;隋唐扬州诗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贺大文;墨家的会话含义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2 林铭钧,曾祥云;《墨经》疑义辨析[J];学术研究;1995年02期

3 孙中原;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J];哲学动态;2001年07期

4 诸葛殷同;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5 王路;对象的明确和方法的更新──论有关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左立;也谈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与孙中原教授商榷[J];哲学动态;2002年08期

2 温公颐,曾祥云;《中国逻辑史》(五卷本)评介[J];哲学研究;1990年06期

3 王路;张立娜;;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为什么需要“比较”[J];哲学动态;2007年05期

4 崔清田;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5 周云之;;中国逻辑史应坚持科学的对比研究[J];哲学动态;1989年04期

6 李卒;;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浅述崔清田教授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法[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杨蕾;新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2003年03期

8 杨武金;郭哲;;论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性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周云之;;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纪要[J];哲学动态;1981年02期

10 张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逻辑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之;;周礼全先生与中国逻辑史研究[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2 王路;;中西逻辑的异同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延寿;;肯定了别人也就肯定了自己——记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94桂林学术讨论会[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孙中原;;中国逻辑史研究疑义论析[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郭桥;;温公颐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原则和方法[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逸鸥;;《中国逻辑史研究》[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7 张象;;谈温公颐先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刘延寿;;我国近20年的名辩、因明研究——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著作看[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周山;;《易经》与中国的类比逻辑[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10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杨阳;专家呼吁共同抢救因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宁;因明绝学,亟待抢救[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加良;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卜卫军;沈有鼎对古代名辩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茹;周文英中国逻辑史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4 张四化;比较逻辑学理论初构[D];贵州大学;2008年

5 杨红玉;胡适逻辑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6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祁长见;王充的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9 张皓;中国近代逻辑科学的发展及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48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148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