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摹状词与实在论——罗素、斯特劳森和蒯因的实在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11-10 00:22

  本文关键词:摹状词与实在论——罗素、斯特劳森和蒯因的实在论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摹状词 专名 共相 殊相 实在论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B81-06
【正文快照】: 自从罗素(B.Russell)于1905年提出摹状词理论以来[1](P47-48),有关争论此起彼伏,延续至今。在哲学上,摹状词理论与实在论是直接相关的,事实上,罗素当年提出它的时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批判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本文首先对摹状词理论的技术部分做一简要介绍,然后转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汪亚文,李未;开放逻辑及其实现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6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吴炜;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及其对真理问题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杨建梓,曾华锋,杨剑利;对本体论的一种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熊伟;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10 朱正国;数理哲学发展论略——兼论对文化和教育的意义[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8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9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顿新国;亨佩尔定性确证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江金彦;企业的成长:理论与解释[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5 张莉敏;悖论与数理逻辑的发展探析[D];河南大学;2003年

6 荣小雪;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与波普尔的证伪方法[D];山西大学;2003年

7 马如俊;西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实质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3年

8 刘锐;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9 胡长兵;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中的新哲学观与新批判[D];安徽大学;2004年

10 郭丽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素梅;;从罗素的“三大难题”到摹状词理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范贵云;;可能世界中的专名和摹状词[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3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4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评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任静;张明;;论专名的内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徐陶;;当代分析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4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5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张燕京;;论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3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8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4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164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