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与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牛顿与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比较研究
【摘要】: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观包括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科学发现的研究路径和科学发现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观进行比较研究,从分析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出发,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研究路径与评价方法等角度进行深入探析,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牛顿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实验哲学,他在“原子论”的基础上结合机械力学提出了“微粒说”,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由多个层次的微粒构成的。此外,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牛顿认为宇宙中必然存在-个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上帝。与此不同的是,爱因斯坦少年时期接触了一些通俗科学书籍,自此就树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爱因斯坦认为,在人自身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存在,人类可以依靠观察和思维来感知它。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科学家是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这种宗教感情不同于世俗中那种对拟人化的上帝的崇拜,而是对一种对于自然规律的和谐中蕴含的理性的追求。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和比较了牛顿和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的主要内容,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第一,科学发现思维方法的比较。主要论述了牛顿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与爱因斯坦的“两面神思维”;第二,科学发现研究方法的比较。主要论述了牛顿的“实验归纳-数学演绎”法与爱因斯坦的“思维自由创造”观点;第三,科学发现评价方法的比较,主要论述了牛顿的实验证实演绎推论的观点与爱因斯坦对理论进行内外兼备证实的方法。通过这三方面的比较,得出三个结论:一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崇尚综合方法的态度相同;二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经验材料的处理方法各异;三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有别。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对牛顿和爱因斯坦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到的启示,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科学认识论的启示:新的理论的提出不要拘泥于事实的验证,而新的角度往往能带来新的发现;其次,科学方法论的启示:思维加工深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再次,科学思辨理性的启示:科学发现的过程是复杂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发现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3;B8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茫茫;科学发现需要寻求美的动力[J];云南科技管理;2002年04期
2 吴宁;关于科学发现逻辑的历史争论及其解决路径[J];学术探索;2004年12期
3 王巧慧;;科学发现的再发现的机制及途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年S2期
4 黄婕;;科学发现综述[J];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5 宋子良;;“科学发现”研究的历史和争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6 郑慧子;;论科学发现的社会进程(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03期
7 孙慕天;作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创新——发现与创新的关系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8 于祺明;对科学发现推理的再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10期
9 刘卫平;论科学发现的社会思维自组织过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眭平;科学发现的种子及辐射效应[J];科学学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阳程;;机器发现与科学发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夏代云;;创造性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以现代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王贤文;;《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发现[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滕立;;共被引网络的形成与演化──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志波;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思妍;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武玲霞;科学发现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慧敏;从情感因素看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东华大学;2006年
4 李润梅;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高强;科学发现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6 常红;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发现观[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瑕;牛顿与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太华;计算机模拟在科学发现学习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岳付荣;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看科学发现的自组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刘春华;默顿科学发现优先权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6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21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