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逻辑与解释学的逻辑——评海德格尔逻辑思想
本文关键词:科学的逻辑与解释学的逻辑——评海德格尔逻辑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逻辑基础 逻辑应用 科学的逻辑 实践智慧 解释学的逻辑
【摘要】:科学的逻辑的本质和基础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一个长久争论的话题。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学和实践智慧的角度来研究逻辑的基础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分析哲学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为实践理性的提出以及非形式逻辑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在海德格尔逻辑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学逻辑是逻辑学在哲学中应用的一个极好范例,它的兴起预示了科学的逻辑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前景,促进了解释学与分析哲学的渗透和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过学术关”项目(项目编号201499010102)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逻辑哲学研究的实用主义进路探析”(10czx035)
【分类号】:B81-0
【正文快照】: 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但在逻辑经验主义者(例如卡尔纳普)看来,其哲学论述和逻辑思想是逻辑混乱的伪陈述,在逻辑经验主义占据世界哲学舞台的时代,海德格尔的逻辑思想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伴随着逻辑经验论哲学的式微和解释学的兴起,尤其是近年来解释学与分析哲学的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红莲;中国解释学与解释学中国化[J];江海学刊;2003年04期
2 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2期
3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4 邵长春;;从解释学视角看塑造论哲学[J];理论学习;2009年04期
5 R.E.帕尔默;鲁旭东;;解释学[J];哲学译丛;1985年04期
6 E.H.舒里加;曹介民;杨文极;;什么是“解释学循环”[J];哲学译丛;1988年02期
7 纪光欣;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何卫平;解释学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10 汤一介;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王瑞东;;解释学视野中理解对象的客观性问题[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邵小希;;论法解释学上认识的客观性[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7 张金梅;;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2 邓新华;发展中的中国文学解释学[N];文艺报;2006年
3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钟厚涛;“中国解释学”构建的跨文化开拓[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黄小洲;解释学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当代学术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0年
5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张超中;借鉴“解释学” 回归原创思维[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娜;实践社会正义——民法解释学的使命[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商务印书馆 陈小文;法律解释学的基础在社会生活[N];新农村商报;2012年
9 左东岭;阐释原则的自觉与学术规范的遵守[N];文艺报;2002年
10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3 刘李;深层解释学与作为症候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4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5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倩倩;西方解释学中的解释循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郑兴凤;施特劳斯解释学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莫文甫;意义与文学解释有效性关系问题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绍涛;解释学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盛森;论意思表示解释中的信赖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综合—对利科解释学的一种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玉衡;解释学视域中的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覃岚;解释学视野中的新闻接受[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55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25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