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语义悖论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语义悖论成因分析
【摘要】: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逻辑悖论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迄今为止国内外各种悖论学说层出不穷,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试图消解悖论,但仍未有公认的成熟定论。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将语义悖论的产生与人类固有的思维矛盾相联系,或可为语义悖论的消解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审视方法。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一、语义悖论的产生及其根源悖论通常被分为两类:逻辑数学悖论和语义悖论。逻辑和数学型悖论,是由逻辑和数学中的概念构成的,这种悖论不涉及内容,只与元素、类或集合、属于和不属于、基数和序数等概念相关。语义悖论相对与逻辑数学悖论,则是由命题、意义、指称、定义和真、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力军;认知过程中的干预和引导——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看语言教学中的互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5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7 吴莉;;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8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9 谢赛;;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8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杨彬;原来写论文可以更轻松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王均;紧密联系中国语言实际的语言理论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2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池哲梅;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窦川川;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74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27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