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0 17:44

  本文关键词: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大学》 2011年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

张佳一  

【摘要】:名称问题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名称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派: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描述理论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认为一切名称都有涵义,其涵义就是与该对象相关的摹状词。名称与现实的联系是通过一个或一组摹状词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联系。历史因果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认为一切名称都只是纯粹的指示词,没有涵义,只有指称。名称的所指是通过历史因果链条确定下来的。这种指称不通过任何描述或摹状作为中介,名称和现实之间是一种直接的联系。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各有其合理之处,也存在不足。描述理论从认识主体出发研究专名,认为专名的涵义与一组摹状词相联系,但忽略了专名的社会功能。历史因果理论重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强调历史因果链条对名称指称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名称在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可缺少的意义。比较两种名称理论,结合其各自优点并将二者融合,对深入理解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正确解决名称意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第1章 名称理论的起源10-13
  •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10-11
  • 1.2 穆勒的名称理论对后世名称理论发展的影响11-13
  • 第2章 名称描述理论13-27
  • 2.1 弗雷格的专名理论13-17
  • 2.1.1 专名的涵义和意谓13-15
  • 2.1.2 专名和概念词的区别15-17
  • 2.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17-23
  • 2.2.1 罗素的限定摹状词17-20
  • 2.2.2 罗素的摹状词和专名的区分20-23
  • 2.3 维特根斯坦的名称理论23-24
  • 2.4 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24-27
  • 第3章 名称历史因果理论27-37
  • 3.1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27-34
  • 3.1.1 历史因果理论的逻辑基础27-30
  • 3.1.2 专名和摹状词的划分30-32
  • 3.1.3 历史因果链条决定专名的指称32-34
  • 3.2 普特南的名称理论34-37
  • 3.2.1 自然种类名称34-35
  • 3.2.2 指称与实在论35-37
  • 第4章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的比较与融合37-42
  • 4.1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的比较37-40
  • 4.2 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的融合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陈嘉映;;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3 张燕京;从逻辑哲学看弗雷格的"真"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6期

    4 张燕京;弗雷格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特征差异及其根源——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2期

    5 刘叶涛;自然种类名称与严格性——克里普克通名理论的一个疑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1期

    6 江怡;《逻辑哲学论》中的实在论与本体论[J];哲学研究;1998年06期

    7 张家龙;论名称和指示词[J];哲学研究;2002年12期

    8 王路;涵义与意谓——理解弗雷格[J];哲学研究;2004年07期

    9 王路;;意义理论[J];哲学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长兵,胡万年;鲁宾逊能有一门语言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秦玮远;;“说谎者悖论”的再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杜国平;马亮;;哲思逻辑的判定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杜国平;;知识蕴涵时态逻辑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习胜;;“悖论”概念的几个层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赵超;;科学理论的可比性问题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张四化;葛宇宁;;从对集合论悖论的剖析看制约逻辑的客体性[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胡群香;;塞尔和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6 梁义民;任晓明;;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胡素梅;;从罗素的“三大难题”到摹状词理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张木春;;罗素摹状词理论述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10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徐竹;;“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论可操作性因果概念及其社会科学哲学意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关开澄;;用“四德一因果一心”梯次教化推动人们的行为与规范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8 季斌;;罗素的意义理论[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9 李珍;;意向性与因果性——基于干预主义因果论进路的意向因果性的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眇翁;;方雨楼非方若辨[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于彤;[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记者 谭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N];黑龙江日报;2000年

    5 记者 董超文 刘双 通讯员 曾绮玲 虞海霞 实习生 张睿;[N];深圳商报;2010年

    6 记者 吴伟锋;[N];湄洲日报;2008年

    7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素琪;[N];美术报;2002年

    9 孙机;[N];中国文物报;2000年

    10 古召;[N];中国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9 李涤非;基因与身体的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10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3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4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8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36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2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