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电子阅览室规则范例_趣味标准问题:休谟、康德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7 16:34

  本文关键词: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

趣味标准问题:休谟、康德之比较研究

翁海贞  

【摘要】: 十八世纪的怀疑论提出美和趣味的客观判断的可能性问题,休谟和康德的趣味标准理论都是此所作出的回应。两位哲学家都接受怀疑论的前提,但是将这个前提转向了相反的结论,以支持趣味的标准。怀疑论的前提是审美趣味完全是主观性的。休谟和康德都承认这个主观性,只是认为主观性与趣味的标准并非不兼容。两人都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并不必然导致审美判断的任意性。相反地,对休谟和康德来说,审美判断的完全的、彻底的主观性,,恰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是根植于人类主体的共同的本性上。休谟和康德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人类主体最本质的东西的理解上。对康德来说,人类主体的本质是使得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认识能力。对休谟来说,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偶然的、物质的身体,能够统一(或者说几乎统一)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这样的反应是自然的,植根于共同的(虽然也是偶然的)人类的身体组织中。人类身体组织的这个偶然的结构,虽然没有康德所强调的先验成分,但是休谟的“自然主义的”解决方式并比不康德“先验的”解决方式缺少哲学性,或者站不住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言9-11
  • 第一章 怀疑论的主张11-12
  • 第二章 休谟的趣味理论12-24
  • 第一节 趣味标准的定义13-15
  • 第二节 规则作为趣味标准15-18
  • 第三节 共同评判作为趣味标准18-21
  • 第四节 无可指责的趣味差异21-24
  • 第三章 康德的趣味理论24-36
  • 第一节 趣味判断的分析论25-29
  • 第二节 愉快与判断的先行问题29-33
  • 第三节 主观趣味判断的普遍有效性33-35
  • 第四节 共通感35-36
  • 第四章 结论36-38
  • 参考书目38-3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郁振华;认识论视野中的判断力——康德判断力理论新探[J];哲学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郁振华;;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刘静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的扩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化[J];教学与研究;2011年12期

    3 陈赟;;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J];思想与文化;2007年00期

    4 郁振华;;应用的认识论分析[J];思想与文化;2008年00期

    5 俞宣孟;;论普遍主义[J];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6 李开;;试论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康德哲学渊源[J];语文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晓坚;基于意会认知理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及其方法途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卞辉;目的论中的道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的道德哲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秀峰;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田伟松;康德自然目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莉莉;动漫形式语言在服饰橱窗展示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松华;康德的两种美论——《判断力批判》学习札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2 李红曼;王美玲;;《判断力批判》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高尚学;;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J];考试周刊;2007年33期

    4 唐明丽;;康德主观美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刘晓;;论《聊斋志异》中的择偶标准及其审美情趣[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娄莎莎;;传说的美学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齐志家;;康德审美判断的合法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李占伟;;审美趣味的祛魅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9 张楠;;关于《判断力批判》的美学断想[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10 张同吾;诗的智慧之光[J];新闻与写作;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2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弢;;我们时代的审美选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及其审美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5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吴培秀;;人体包装设计应以“道德意识一般”为参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秦凡;袁诚;;高校色彩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探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童庆炳;[N];文艺报;2007年

    3 金璟;[N];美术报;2010年

    4 吕柯;[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陶淘;[N];中国矿业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陶卫红 见习记者 吴秀萍;[N];重庆日报;2002年

    7 程 然;[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宋景芳;[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张政文;[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何祖健;[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2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常磊;“写实”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5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斯宇;浅析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的内在联系[D];吉林大学;2014年

    2 张静;城市特色景观的公众审美判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竹鹏;沟通自然与道德的审美象征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杰;《麦克白》悲剧之原因和效果:一种对立和统一[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闫春彦;康德“审美判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黄莹;迫害还是保护:论石黑一雄作品《别让我走》中的叙事判断[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红梅;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英;往事如风[D];西北大学;2004年

    10 马明杰;布洛克艺术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55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