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
本文关键词: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09年
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
元鹏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最早全面、深入、系统探讨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家。在他关于论证学说的基础上经后人增补和发展后形成了所谓的传统逻辑。由于它非常接近人们的思维实际,所以它被继承到现在,而且现代逻辑的各个分支的发展都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在现代逻辑高度形式化的今天,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是有其指导意义的,尤其是在当今非形式逻辑的研究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主要表现在非形式逻辑在研究论证的分析理论、论证的评价理论以及谬误理论方面都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中自然语言的论证的考证,这样就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思想不谋而合,尤其是在论证的评价和谬误理论方面,非形式逻辑充分体现了被人们一直忽视的在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中的指导日常论证的论辩理论。 本文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思想以及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内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对非形式逻辑的指导作用,并且重点阐述了非形式逻辑对亚里士多德论证思想的回归和发展。 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文中阐述了以“必然得出”为中心思想的三段论理论是亚里士多德论证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对论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并且,将推理与论证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将谬误分为两种,即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两种谬误形式。 第二部分:非形式逻辑论证的学说。主要介绍了非形式逻辑是在对现代逻辑的理论反思中兴起的;在非形式逻辑理论中,论证分析理论、论证评价理论、谬误理论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非形式逻辑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非形式逻辑与亚氏论证理论之比较。文中通过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思想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论证思想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非形式逻辑对亚里士多德论证学说的回归和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在文章的最后,本人对全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提出一些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后续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1-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佩;谈谈非形式逻辑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武宏志;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有效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孙伟平;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3 吴坚;;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汉民;;论正确认识和运用同一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6 李俊青;虚拟经济波动及其演化[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7 徐幼民;狭义劳动价值论的论证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8 武宏志;;《法律论证原理》再批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李娟;试论“实质蕴涵”的真值及其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郭木森,黄元梅;关于标量定义的讨论[J];大学物理;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杨晗;端口—连接型产品配置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5 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6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姚志强;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翟志宏;走进神学中的理性[D];武汉大学;2005年
9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华程;言说的逻辑与沉默之域[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施群丽;真之收缩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D];青岛大学;2003年
5 焦志伟;决策过程中的逻辑应用[D];河南大学;2003年
6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7 荣立武;语言与逻辑——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李文佩;基于定性映射与转化程度函数的汉字识别[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9 车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网络课程研究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沈桂丽;现代汉语的语词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清田,王左立;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兆福;周祖达;;译名资料[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武宏志;丁煌;;被埋没的里程碑:怀特莱关于谬误的理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3 王洪刚;关于隐喻理论的误读与批判——也论“隐喻是天才的标志”[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元;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田右英;;德性的实现,思辨的幸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发现”[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总有一天你们会为我做的感到惊叹——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希斯的故事[J];成功;2007年12期
7 原威则;;亚里士多德对主谓判断关系理论的探讨[J];中州学刊;2008年04期
8 罗晓燕;;影响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J];黑龙江史志;2010年01期
9 钱梦旦;;从亚氏美德伦理学看“好的生活”的追求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10 方德志;;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闵;;托马斯·阿奎那教育理论辩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5 陈声柏;;先秦名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比较[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磊;[N];学习时报;2005年
2 王露璐;[N];光明日报;2007年
3 ;[N];中国经营报;2002年
4 张轶男;[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康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徐志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吴燕;[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孙小礼;[N];学习时报;2006年
9 罗伯特·巴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徐爱国;[N];法制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羽;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解读[D];吉林大学;2013年
2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9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壮志;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丽;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铮;亚里士多德廉政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8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9 陈赫;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颖[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非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学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5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