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4 16:03

  本文关键词: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燕山大学》 2009年

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

白林秋  

【摘要】: 专名问题由来已久,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都对专名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该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就专名有没有含义和如何进行指称的问题,弗雷格、罗素、塞尔等先后提出并不断完善了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不仅有指称而且有含义。其中,塞尔关于专名的理论可以说是集大成之论;克里普克则坚持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专名只有指称而没有含义。 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主要是要阐述和分析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和塞尔早期的专名理论。第二部分: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主要阐述和分析对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的批判和专名的因果传递链条理论。第三部分:塞尔后期的专名理论,主要阐述和分析专名的意向性理论和对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批判,并分析各自的成就与不足。第四部分:塞尔专名理论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比较研究,主要阐述和分析塞尔关于专名理论两个基本问题的区分和克里普克对专名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以及讨论专名的因果理论和意向性理论的整合。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两种理论观点发现,这两种理论之所以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专名含义和指称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本文的意义在于比较塞尔与克里普克在专名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把握他们的理论的成就和不足,并对二者进行整合,以把握今后意义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导论7-13
  • 0.1 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7-9
  • 0.2 国内研究现状9-11
  • 0.3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第1章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13-22
  • 1.1 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13-16
  • 1.2 塞尔早期的专名理论16-20
  • 1.3 本章小结20-22
  • 第2章 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22-33
  • 2.1 对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的批判22-27
  • 2.2 严格指示词和非严格指示词27-30
  • 2.3 专名的因果历史理论30-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塞尔后期的专名理论33-46
  • 3.1 专名和意向性33-35
  • 3.2 对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的批判35-41
  • 3.3 专名的意向性理论的成就与不足41-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46-54
  • 4.1 塞尔关于专名理论两个基本问题的区分46-48
  • 4.2 克里普克对专名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48-50
  • 4.3 专名的因果理论和意向性理论的整合50-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8-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汉生;专名与摹状词关系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张力锋;专名指称理论:历史、现状及反思[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张力锋;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颜华东;小议单独概念、专名以及定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1期

    6 刘叶涛;马领弟;高峰;;现代名称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7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辛燕;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浅析罗素对弗雷格之批判[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胡泽洪;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王习胜;;道德悖论的消解路向——基于逻辑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黄宇红;;再析“非常”的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梁义民;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张绍友,谢元春,夏梦,张萍;论命题逻辑中“真”的判定[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汪海燕;不应忘却的逻辑应用史——与《逻辑学百年》的作者们商榷[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喻敏;;证据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初步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9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龙小平;试论个体的本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瑶;;一个“偶然发现”引出的思考——逻辑演算中“三律”的潜在危险[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葛宇宁;张四化;;试析法律逻辑的几个特殊品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5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谭力扬;;科学实在论的因果机制指称理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张建军;罗景仁;;一个新的时态逻辑系统和DB形式化描述方法[A];第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0年

    8 王习胜;;论严格的指示词——从逻辑演进的视角看克里普克的观点与张家龙先生的辩护[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余多星;;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及其哲学意蕴[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杜建国;;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到语境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彦波;合并逻辑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5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奚颖瑞;从“算术哲学”到“逻辑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9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秋扬;俄语可能模态词语义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迪娜(Kojogulova Dinara);吉尔吉斯语与汉语之比较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8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林康廷;论奎因自然主义认识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斌;弗雷格意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浩;张学立;;专名有无内涵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琼;殷正坤;;虚构人名的指称和涵义[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3 吕公礼;;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背景及方法论特征[J];东方论坛;2008年06期

    4 姚岚;李元江;;认知语言学的多维思考——《隐喻、借代和经验主义哲学——挑战认知语义学》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2期

    5 孙学钧;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6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胡中文;试析专名词语同一般词语的联系[J];汉语学习;1997年03期

    8 孟强;;作用实在论:超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J];科学学研究;2007年04期

    9 蔡曙山;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J];科学中国人;2003年12期

    10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丽;;浅议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海外英语;2014年1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力锋;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程本学,何智美,梁豪;论专名的内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俞东明;意义和所指的哲学语义与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5 胡泽洪;存在问题的逻辑哲学省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0期

    6 G.弗雷格,王路;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J];哲学译丛;1996年Z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回归自然语言的语义学悖论─—当代西方逻辑悖论研究主潮探析[J];哲学研究;1997年05期

    2 吕进,韩秋红;关于摹状词理论的论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杨晓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4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5 龙小平;因果指称理论的不完全性[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龙小平;试论个体的本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朱建平;;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习胜;;论严格的指示词——从逻辑演进的视角看克里普克的观点与张家龙的辩护[J];学术研究;2006年06期

    9 朱耀平;;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理论的怀疑论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2期

    10 李震,蔡陈聪;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克里普克先验偶然性与后天必然性思想解读[J];求索;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3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4 黄展骥;;略评“层级”、“三值”、“间隙”、“情景”诸方案——“自涉”悖论杂谈[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5 赵晓聃;;规则遵循中的意义归因[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沈跃春;;略论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熊明;;古典命题演算的直觉主义语义分析[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8 马钦荣;;可贵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析》[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王启义;;从形式语意论到二维模态语意论[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田勘;[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张田勘;[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张祥龙;[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崔卫平;[N];北京日报;2003年

    5 陈岸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尼克;[N];东方早报;2011年

    7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崔卫平(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4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6 郭美云;带有群体知识的动态认知逻辑[D];北京大学;2006年

    7 郭佳宏;理想自省主体的信念修正[D];中山大学;2006年

    8 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9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周红宇;克里普克论意义的规范性[D];南京大学;2013年

    3 郝若飞;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朱雷;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贺敏年;论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的怀疑论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贺;浅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凤伟;克里普克“规则遵循”问题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陈瑞;逻辑与哲学视野中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D];山西大学;2013年

    10 彭杉杉;先验偶然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4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