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修正_《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08年
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研究
游红军
【摘要】: 在语用学研究中,会话隐涵是重要内容,因为会话隐涵对言语交际的表达和理解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格赖斯提出会话隐涵理论开始,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争论,许多语言学家对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及其推理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为会话隐涵理论的日臻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些语言学家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而不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讨论了会话隐涵这种推理。而从逻辑学的角度讨论会话隐涵这种推理,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研究推理就是逻辑的任务。作为一种推理,会话隐涵是在什么条件下作出的,它具有什么特点,采取什么模式进行的,换句话说,它的推理机制是什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拟从逻辑学的角度,在语言学会话隐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溯因推理和缺省推理对会话隐涵推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从不同的角度米补充和完善会话隐涵及其推理机制。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部分对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及其推理。格赖斯提出了会话隐涵推导规则——合作原则。他认为通过质、量、关系、方式等准则推导,就可产生了一般会话隐涵和特殊会话隐涵。我进一步总结了格赖斯会话隐涵的特点。然后对会话隐涵理论及其推理进行评述。 第二部分是介绍国内外对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的发展。国外主要介绍了莱文森的OIM推理机制和斯帕帕—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推理机制的研究,国内主要有徐盛桓的语用推理机制和周礼全的隐涵推理机制等。以上各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用推理过程中会话隐涵推导问题,丰富了语用推理的研究内容。 第三部分是我对会话隐涵的非单调逻辑推理机制的思考。我认为,怎样使具有种种不确定解释的会话隐涵不断走向确定性,甚至达到唯一性,是解决会话隐涵推理机制的根本问题。溯因推理和缺省推理是两种重要的非单调推理模式,在本文中,我试图用这两种推理模式来说明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因为,溯因推理的目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找已知前提的最可能的解释,随着已知前提的增加,溯因推理的结论也越来越确定,最后甚至可以推出事物真实的原因。会话隐涵也同样如此,在寻找一定话语中隐涵的最可能的交际意图或者目的的过程中,随着交谈的深入、语境的变换,新增加的信息就会使具有多种解释的不确定的会话隐涵不断缩小范围、不断走向确定性,因此,会话隐涵的结论也就越来越明确。而缺省推理反映了话语理解的基本特性:在信息不确定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说话人凭借直觉或原有的经验作出判断,一旦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新情况后再做调整,最后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 本文认为,运用非单调逻辑的推理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话隐涵的语用推理机制,为会话隐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不同研究思路,本文就是这种探索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雨;关联理论视角下社会文化因素在言语交际推理机制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惠芬,,张永康;近似推理及其进展[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5年01期
2 蔡曙山;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J];科学中国人;2003年12期
3 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4 侯国金;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J];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5 张绍杰;会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新Grice会话隐涵说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6 徐盛桓;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7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熊学亮,张韧弦;试论条件句和结论句之间的逻辑规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徐盛桓;;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J];现代外语;1993年02期
10 陈波;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志,马翔宇;试论辞格的施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胡长兵,胡万年;鲁宾逊能有一门语言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彭家法;形式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逻辑:一个变动和生长着的概念[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海云;;沉默的法律语用对比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6 陈波;;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顾云青;;运用猜词策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婷婷;英语动词语义中预设问题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卫青;农村高中英语词汇习得语境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国际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望琪;关联理论质疑[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2 冉永平;论关联理论的社会维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孟建钢;;关联理论批评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反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施云峰;语境的认知和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俊丽;言语交际中语境的动态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宇文静;基于关联理论的双关语中的语境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陈庆芝;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红光;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王莉;关联理论与双关语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7年
8 康灿辉;《红楼梦》中骂詈语句的语用解读[D];湘潭大学;2008年
9 于一;从关联理论看听话人对会话含义的理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秦玉卿;关联理论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指导作用[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1期
2 赵艳芳;语境效果的特性与最佳相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林作铨;常识问题常识推理的逻辑基础[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06期
4 姜望琪;关联理论质疑[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5 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年03期
6 徐盛桓;语用推理[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7 徐盛桓;论含意思维[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8 桂起权;;什么是次协调逻辑[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年04期
9 李杰;语境与会话含义[J];外语教学;2001年05期
10 桂起权;次协调逻辑——辩证逻辑形式化的阶梯[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君;;量级模型的量性判断和推理机制[J];文教资料;2011年15期
2 刘青;;论关联理论对语用推理机制的发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琼;;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翻译的特点及注意事项[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6期
4 梅明玉;;语义蕴涵关系层级类型及推理机制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5 项成东;;等级含义的语用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6 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7 田细婵;;翻译过程的TAPs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8 徐景亮;;语用推理与组构习语语义的推理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何三宁;;“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唐力伟;王谦;;对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的分析[J];华商;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江萍;佟伟光;王大玲;;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何强;花强;王熙照;;从加权模糊规则到模糊神经网络的映射[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3 李实;苗原;刘志强;孙增圻;;模糊认知图及其应用[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4 李正;黄莎白;;关于被试品性能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方春;周敬泉;;专家系统在特种挤塑机控制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张洪学;;智能化程序设计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桩基础设计[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陈静杰;李伟平;薛劲松;朱云龙;;基于知识的供应链决策框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8 陈璐璐;李清东;任章;;航天运载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丽丽;殷兆麟;张爱娟;王竹晓;;以结点为中心的WordNet子图的可视化[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10 方春;周敬泉;;专家系统在特种挤塑机控制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清华大学 徐剑军 李涓子 王克宏;[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鄂档;[N];中国档案报;2007年
3 ;[N];计算机世界;2003年
4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徐剑军 张钋 李涓子 王克宏;[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朱舜楠;[N];科技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马爱平;[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庭波;森林资源经营决策本体知识库技术研究及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李明泉;模糊描述逻辑F-SHIQ公理体系及其推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刘炜;智能元搜索引擎中个性化模式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田瑞;应急交通保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模型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娟;基于GIS的牧草适应性及其在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6 徐有忠;并行设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及其原型实现[D];浙江大学;2003年
7 镇璐;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张长伦;移动Ad Hoc网络自组织公钥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程武山;烧透点递阶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大学;2006年
10 付相君;基于本体和Semantic Web技术的产品知识集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开放;基于.NET框架的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D];安徽大学;2005年
2 陈照明;汽车制动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及推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肖健;农田杂草识别模糊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佟林;基于专家系统的排课软件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罗新方;基于Web的蔬菜减灾及无公害栽培专家系统[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鹏;基于JSP的网络专家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瑞利;交际中的语用推理初探[D];山西大学;2007年
8 阳志梅;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的研究与构建[D];中南大学;2004年
9 刘铖;山西省莜麦专家系统的构建及神经网络推理机制的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10 徐国强;分布式决策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会话隐涵的推理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