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可错论的合理证明与碰巧为真的运气——葛梯尔问题的实质及相关错误理解

发布时间:2018-04-24 12:41

  本文选题:可错论 + 合理证明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葛梯尔问题是如何解决知识论上存在的悖论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寻找第四条件的问题;葛梯尔问题的实质在于可错论的合理证明与运气的结合,而非仅仅是推理的前提有误,更非语词的误用。可错论的合理证明始终会为信念之碰巧为真保留一定的可能性,运气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可错论的合理证明原则不可废,否则,怀疑论将不可避免,因此,消除运气的影响就成了解决葛梯尔问题的关键。
[Abstract]:The problem of Gettier is how to solve the paradox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not just the problem of finding the fourth condition, but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reasonable proof of error-theory and luck, rather than the false premise of reasoning. Not the misuse of words. The reasonable proof of error-theory always reserves a certain possibility for the truth of belief, and luck makes this possibility a reality;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proof of error-able theory cannot be abandoned, otherwise scepticism will be inevitable, therefore, Eliminating the effects of luck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Gentil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20040) 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SKC122) 2013年重庆市教委择优资助计划资助项目(ZYZUSZK2013003)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B8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嘉明;知识论的“葛梯尔问题”及其解决方式[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2 陈嘉明;“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下)[J];哲学动态;2001年01期

3 陈嘉明;;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J];世界哲学;2008年06期

4 陈真;;盖梯尔问题的来龙去脉[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颖;;华兹华斯与李贽诗学思想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清良;;一位西方学者的中西阐释学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道远;;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研究——基于《物权法》的若干思考[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刘光顺;顾玉平;;洞穴之喻与认知方式辨疑[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7 周青民;李秀云;;试论古希腊文论中的宗教元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8 钟丽茜;;“回忆”的诗学意义[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王盛平;;《理想国》伦理教育初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10期

10 刘莘;;苏格拉底:理性与德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曹剑波;;诘难葛梯尔反例的意义[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亮宽;;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城栋;;当代知识论浅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良;审慎理性作为道德基础的意义与限度[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娜;批判与追寻[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嘉明;“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J];哲学动态;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中立;;真与通——读金岳霖的《知识论》[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 黄颂杰,宋宽锋;再论知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出路[J];哲学研究;1999年02期

3 成中英,曹绮萍;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春青;拷问“真实性”——文学理论的学科反思之一[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张西立;不变的主题:认识你自己——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J];学术探索;2001年06期

6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陈嘉明;社会知识论(下)[J];哲学动态;2003年02期

8 凯利·克拉克,陈嘉明;无需证明 不用论证——改良派知识论的辩护[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张耀南;知识论居先与本体论居先——中国现代哲学家对本体论与知识论之关系的两种见解[J];新视野;2003年02期

10 俞吾金;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J];文史哲;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人;;关于知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魏晓燕;;论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知识论基础[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王琦;;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盲人摸象”[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5 金吾伦;;《知识论》和当代科学哲学[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6 陈嘉明;;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中立;;真假与通——关于《知识论》的真理观[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8 梁骏;;知识论的范式转换——普兰丁格“担保”思想初探[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9 张学广;;知识论的理解问题[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志扬;;重问“知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嘉明;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2 秦英君 北京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从思维模式看中西认识论的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云南大学哲学系 刘玉鹏;普罗提诺的知识论:求知是为了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跳出了“知”,才是哲学的开始[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杨修志;知识论与认知科学存在明显交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陈嘉明;信念之“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 单纯;“哲学”在中西两种传统中是怎样定义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自我批评与“走向进化的知识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旭龙;论传统知识论的问题与困境[D];厦门大学;2007年

2 姚国宏;权力知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6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唐爱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野看后现代主义知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玲;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耿岩;约翰·洛克科学知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于涛;图腾研究中先秦史料及运用的知识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蒋维;盖梯尔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红斌;知识与文化的通融—张东荪多元知识论初探[D];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

7 吴晓英;试论洛克与康德的知识论之相似与差异[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袁彦;哈耶克个人主义哲学释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796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96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